面对疾病分类工作时,一些病案人没有足够的自信。在与病案学子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他们困惑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知道以后到底能做什么,认为自己所在的工作岗位在医院中无足轻重。这种不自信的心态,一部分来源于过去医院对病案科的不重视,另一部分则是因为,对疾病分类工作不了解,对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对它在提高医疗效率、改善医疗秩序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没有清晰的认知。
病案是医务人员记录疾病过程及疾病治疗效果的文件,是医疗活动的主要信息载体,医疗卫生的宝贵财富,在医院信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做好病案工作,能够更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一宝贵财富,为医学、教学、医疗研究服务做贡献,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病案对医学发展的贡献,在传统医学文化的画卷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笔者就想跟大家聊聊这件事,帮助病案人清晰认识病案工作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起医学文化自信,并将这份自信带入到实际工作中,去继承、发扬和创新以疾病分类为基础的病案事业。
在中国古代,病案被称为医案、诊籍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病案的记录与流传,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之中,保存了大量的历代病案记录和专辑。作为祖国传统医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溯其渊源,大约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了。
殷商甲骨疾病卜辞是我国医学史上病案的雏形
自1899年起,陆续出图于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的殷墟甲骨卜辞,记载了当时社会祭祀、征战、狩猎、风雨、年成、疾病、生死等事宜的占卜情况,反映了距今3000多年前从盘庚迁殷直至纣王朝时期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
它的发现,把我国的有史期推至商代,也把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上了一步。在出土的16万余片甲骨文中,其中涉及疾病的有323片,415辞。这是中华医学文化史上弥足珍贵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殷商时期人们所患的病症,还可以与我们今天的疾病种类相比较。
作为医案,凡所涉及内容包括姓名、所患疾症、患病原因、病情变化及治疗情况等记录,诸如此项,在甲骨疾病卜辞中都有所印证。
(1)诸多病症,如“疾首”、“疾心”、“疾口”、“疾舌”、“疾齿”、“疾瘖(喉)”、“疾自(鼻)”、“疾腹”、“疾臀”、“疾肱”、“疾膝”、“疾足”、“疾耻”等,具备了今天的内外、脑系、眼、耳鼻喉、牙、泌尿、妇产、小儿、传染等科。通过这些甲骨疾病卜辞,可知商王武丁曾患“瘖疾”“首疾”,还知当时有传染性的疟疾。对某些疾病已有细致的分类,如头部疾患分“疾首”、“疾天”;口腔疾患则分“疾口”、“疾舌”、“疾齿”。其中对龋齿的记载,比古埃及记录早一千年,比古希腊古印度均早七百年。
(2)在卜辞中,还记载了对病因的分析和治疗的方法,如“酒才疾”,说明疾患由酗酒而致;“疛,用鱼”,说明殷人已知利用鱼之“行水”特性以散淤血。此外还介绍了如拔牙、按摩、针砭、药石法等治疗方法。由此可见,殷商的甲骨疾病卜辞已初具一份医案的形态。可以说它是我国医学史上的病案雏形。
《周礼》对病案管理的设想和措施
《周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系统记载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官制、职掌和施政要领的书籍,在书中有专门的篇幅论述东周的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在《周礼·医师》中指出“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终,则各书其所以而入医师。”说明当时已能对病人分别处理,建立治疗记录,并对死亡者作出死亡原因的分析报告。
从上述描述中来看来,可以认为当时已有病历记载,但后人并未发现有记录方法和资料保存下来。所以只是一种推测而已。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当时社会对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的重视。这是医学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和设想。
西汉名医淳于意为病例的首创者
淳于意(约公元前215-150),今山东临淄人,自幼爱好医学,从名师学医,遂成为当时名医。由于他医术高明,在司马迁撰著的《史记·扁鹊公列传》中,表彰过他对医学的重大贡献。
在诊治疾病时,淳于意十分重视病历的记录。他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地址、疾病症状、脉象、辩证治疗、疾病转归和预后都一一加以记录,即当时称为“诊籍”。在《史记·扁鹊公列传》,载有他所记录的诊籍25例,其中15例为治愈的病例,10例则为死亡的病例。淳于意不仅记录的病案,也记录不成功的病案,说明他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在他的25例诊籍中,涉及很多疾病,以内科居多,还有外科、伤科和口腔等疾病,反映了他治病的真实情况。
此外,淳于意还有一个闭经和难产的病案保存下来,这是我国最早的妇产科病历。淳于意在诊治齐丞相舍人奴的疾病时,见患者面色“杀然黄,察者如死者之滋”,便诊断为“内关之病”,并认为该病产生的病因是“伤脾气也”,认为预后险恶,“法至夏泄血死”。舍人奴果然于来春四月,因泄血而死去。这说明他医道高明,对疾病的观察严密。
这些诊籍不仅真实可信,而且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保存比较完整的医案。即使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珍贵资料。
明朝时期病案已具备较充实的内容及规范化的格式
明代医学家韩愗,因科举不第而习医,著有《韩式医通》上、下两卷。在书中,他对书写病案的规格有较全面的论述。1522年,韩愗在他的《医通》上卷中提出病案应包括“六法兼施”的内容,即望形色、闻声音、问病状、切脉理、论病原、治方术6大类,具体项目有30余项,制定了比较详细的病案格式。
公园1584年,明代著名医学家吴菎(公元1552-1620),根据韩愗的格式加以修改补充,在他的著作《脉语》书中,对病案格式规定7大部分的内容,即:
(1)书某年、某月、某地、某人;
(2)书其人之年之高下,形之肥瘦长短,色之黑白枯润,声之清浊长短;
(3)书其人之苦乐病由,始于何日;
(4)书初时病症,服某药,次服某药,再服某药,某药少效,某药不效;
(5)书时下昼夜孰甚,寒热孰多,喜恶何物,脉之三部九侯如何;
(6)引经旨以定某病,某证为标,某证为本,某证为急当先治,某证为缓当后治,某脏当补,某证当泄;
(7)书当用某方,加减某药,某药补某脏,某药泻某脏,群臣佐使之理,吐下汗和之意。一一详尽,末书某郡医生,某某撰。
从吴菎对病案所规定的上述具体项目看,其病案记录格式较前更为全面。
清代后的医案数量显著增多,内容更接近现代病案
清代以后的病案编著,从体例到内容都非常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150种以上。编写的体例,有的以病为纲,有的以人为纲,有的是个人医案专辑,有是是几世医案汇集,其内容既有临证各科专案,又有名医验案的选评。在众多医案中,如《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王旭高医案》、《柳选四家医案》、《名医类案》等,都是学习、研究前人医案的较好的参考资料。
这一时期的医案著作可以说是全面发展,既有对前人医案的继承,也有对当时医案的整理和评述,反映了当时医家丰富的临证经验和对医案保存、整理、收集、选评的重视。
自西汉以来,我国的病案格式日臻完备,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医疗效果的提高和医药理论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如今,病案事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局面,病案人不仅着接收着来自业界的瞩目,还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更需要对疾病分类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清晰认知。了解这一工作在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有助于病案人树立医学文化自信,以更积极的心态来开展疾病分类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 甄志亚.中国医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2 张克复.商代甲骨科技档案记录[N].档案文摘,2002-06-07.
3 王礼贤.殷商疾病卜辞[J].古文知识,1997,(2):44-46
4 陈健.中国古代病案的由来考证与历史发展[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4).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