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吃火锅、烤肉、炒菜的时候,很多店家都会摆放一个公筷公勺,供人使用。然而,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坚持使用公筷公勺,大多数人并没有使用公筷公勺的习惯。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一起凑着吃饭,热闹,又吃得香。吃饭要把盘子分开,这还好说,连夹菜的筷子都不能用自己的,要用统一的,不仅影响吃饭的节奏,还会让人觉得,这是谁嫌弃谁呢?真是瞎讲究! 然而,疫情来了之后,每个人都恨不得离外人远一些,更何况是吃饭的时候,这种防范意识在日常与家人、朋友吃饭的时候,也应该具备。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的国家,关于在“吃”方面的事情,我们吃的好,吃的香,却不一定真的吃的干净。
下面来看一看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所和检验中心的11位专家,就为此专门去餐厅做的一个实验,点6道菜,让用公筷和不用公筷做对比,来看看取餐时,用公筷公勺,到底是不是瞎讲究!
每道菜都分成两份,一盘使用公筷,一盘不使用公筷,并提前进行了取样保存。 为了保证科学性,11名参与人员都经过培训,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两组菜,必须交替着吃。最后每个菜都至少留下25克,用来第二次取样。
经过小心翼翼严格无菌操作采样后,放入无菌样品袋并迅速存放到采样箱冷藏。用餐完毕完成取样之后,采集的样本通过冷链运到实验室。
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对比“公筷”和“非公筷”两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非公筷”那一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那一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菌落总数竟然相差那么多倍!这结果真是让人后怕不已。
杭州市疾控中心提醒: 用公筷会明显减少菜品中的细菌污染,不使用公筷的情况下,一方面大家可能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通过筷子传递到菜品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细菌的交叉污染(尤其是冷菜),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细菌滋长的机会。
不用公筷,可能会传播这些疾病
01
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临床上大多数都是在体检中发现的,或许没有临床症状,或许有临床症状也没引起重视。 它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也与胃癌发生相关。 随着筷子筷子夹来夹去,它就可以传播到人的胃里。也因此会出现“一人检查出幽门,结果全家都有”、“办公室常聚餐,6人有5人感染”的情况。 2010年《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期刊上刊发的一项关于“中国自然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涉及了19个省市自治区的3万多人,幽门螺旋杆菌的总检测率为54.76%,也就是说超过一半中国人胃里有幽门螺旋杆菌。 当一桌人用各自吮吸过的筷子在菜盘里翻来戳去之时,或许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病菌的传播。
02
呼吸道传染病
最近的新冠肺炎,全国多地发生了多起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而感染的病例。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陈金军在2月24日广州日报《疫情防控未可放松,多人共餐建议使用公筷》一文中介绍,虽然近距离飞沫传播是新冠肺炎的主要传播途径,但是也无法排除病毒通过口水-餐具-食物-餐具传播的可能性。 新冠肺炎也许一生就经历一次,但对于每年都会袭来流感来说,亦是如此,也可能存在口水-餐具-食物-餐具的可能性。
03
甲肝、戊肝、带状疱疹……
不少传染病都可能在就餐中悄悄传播。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肝病科主任医师郭朋在2014年7月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甲肝、戊肝可以经口传播,一般有4周传染期(发病前2周和发病后2周),一同就餐确实有传染的可能性。 上海市闸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李鸿林2017年4月在健康时报饮食版刊文倡导使用公筷时谈及,有人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嘴角可能有刺痒的水疱,像“上火”。而如果没有公筷,也可能感染他人。
所以说,取餐时,使用公筷公勺,真的不是瞎讲究,是可以防止一定的传染病传播的。 然而,目前公筷公勺的推广还有很多阻碍,最大的阻碍就在人们的心理上。 中国人的餐桌上承载着太多的情感,长辈关爱小辈往往体现在把盘子里的肉一块块地往小辈面前夹,或者夹起来直接送进孩子的嘴里。 东北方言里也有“一个锅里搅马勺”的说法,形容关系很亲近。使用公筷公勺,仿佛是在故意拉远和对方的距离,这样的观念如果不扭转,推广公勺公筷就会难上加难。 餐桌卫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一环,餐桌文明也体现着社会文明。随着餐饮行业的复工,如何保持良好的就餐秩序、健康的就餐方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它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安全,也是疫情之下的个体责任。
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外就餐时,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保护好自己,更是保护了他人!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