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值班及交接班中要注意这些风险点?
近日,2018年8月31日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处理后续引发社会关注,其中付班护士“假解聘”事件中的“排班表”受到关注。基于此,为增强医院临床值班、交接班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医院安全管理水平,本文拟对临床值班和交接班中的法律风险进行阐述,并结合临床实际提出规范建议。
一、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的法律意义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的通知》第五条关于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的规定,值班和交接班制度是保障患者诊疗过程连续性的管理制度,也是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证明其充分履行法定义务的重要证据。其中,排班表是确定医务人员值班和交接班人员岗位职责、人员身份及资质和人数信息、交接内容等重要管理资料,是突发或异常情况后续处理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医院内部责任追究。
二、值班和交接班中的法律风险
结合临床实际,医院在值班和交接班制度运行中主要存在医院管理和诉讼风险,具体表现为:一是值班表或排班表随意更改,未严格报批和备案,如遇节假日,医护人员因临时事务而与同事换班,但未经科室护士长、科主任同意,并报院部,容易使得医院因管理混乱而受到行政处罚,同时,也因随意换班,而引起内部岗位职责履行不到位的责任难以追究。二是值班表或排班表以及交接班表人员信息的不一致,容易导致急危重患者和四级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床旁交接无法举证证明已履行,患者相关检查报告遗漏,难以做到合理规范诊疗,甚至引发医疗损害诉讼风险。三是值班、交接班记录不规范,记载内容不明确,遗漏患者检查重要事项,未采用统一的记录本,容易导致遗漏或遗失。四是值班、交接班和排班记录未统一保管,容易导致值班、交接班和排班记录遗失,难以实现补证目的,也容易导致患者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的泄露。五是未严格按照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求,配置院内具有资质的值班和交接班人员,如安排没有执业证书的规培生,非本机构执业医务人员单独值班,未遵循值班要求,擅自离岗或关闭通讯,引发医疗质量安全风险。六是交接班记录未形成专册,也未由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共同签字确认,可能承担未规范书写病历的风险。
三、合规建议
1、建立健全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完善排班表审批更改备案工作流程,明确随意更换值班人员的责任,如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引发的行政处分和赔偿,避免出现因医疗安全事件所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
2、规范值班表,加强值班人员培训。审查值班人员资质,明确值班人员岗位职责,严格遵循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不得脱岗,保持通讯畅通,特别是一二线值班人员和院总值间的通讯。同时,建立全院性医疗值班体系,包括临床、医技、护理以及提供诊疗支持的后勤部门,确保值班工作正常运行。此外,加强值班人员的培训,建立培训考核制度,正确应对夜间值班突发或异常情况,保护患者个人信息和隐私,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3、规范填写交接班记录,特别是急危重患者和手术患者手术当日床旁交接,并按病历书写规范要求,填写交接班记录,注意查对,避免遗漏,并严格执行交班人员和接班人员共同签字确认规定。
4、建立统一的值班和交接班记录保管制度,形成专册。如科内值班表和交接班表管理达到一定年限,可移交总务科,并建立移交记录。如需销毁,仍需做好相关登记,确保值班和交接班移交记录有效衔接,有迹可查,确保值班和交接班记录可追溯性,避免值班和交接班记录遗失而导致难以追究内部责任的管理风险。
(作者:刘春林 邓明攀 四川闰则律师事务所律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