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K融合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发生率为3%~7%。2007年,EML4-ALK融合基因被首次发现,为晚期NSCL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和方向。目前,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药物治疗发展迅速。
ALK融合基因中,EML4-ALK占90%-95%,肺癌中非EML4-ALK类型(至少113种)占ALK融合的5%-10%;非EML4-ALK个案报道ALK TKI疗效与EML4-ALK相近或更好,也有少部分报道与原发耐药有关。今天分享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首次发现TNIP2-ALK融合,并且对克唑替尼治疗有效案例。

患者,女性,49岁,既往体健,因“胸部疼痛3月,加重10天”就诊我科,胸部CT检查提示:右肺下叶结节(1.2cm),肺门及纵膈淋巴结增大(最大的有2.6cm),以及少量胸腔积液;之后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免疫组化:Ckpan、TTF-1、NapsinA(+),P63、P40(—)。综合评估后,临床诊断为晚期肺腺癌(T1N3M1a,IV期)。1.
对血液和组织进行基因检测(NGS),发现存在TNIP2-ALK融合,丰度分别为0.1%、3.3%。2019年3月,患者开始接受克唑替尼治疗(250mg,每天2次);2个月后,胸部CT检查发现病灶明显缩小(肿瘤大小为0.9cm,淋巴结为1.3cm)。MRI检查未发现脑转移,肝肾功能正常,以及没有其他不适。2.
我们想通过RNA测序明确TNIP2-ALK融合模式,但限于原有标本不足以及患者治疗后病灶明显缩小无法再次穿刺活检。根据原有液体和组织基因检测结果支持存在TNIP2-ALK融合,我们也进一步推测了TNIP2-ALK融合模式。3.
我们对患者随访了至少12个月,病情稳定,若患者出现疾病复发或者进展,必要时我们将再次进行活检。在肺腺癌中,我们首次发现了TNIP2-ALK融合,并且TNIP2-ALK融合对克唑替尼治疗敏感,提示
TNIP2-ALK是肺部肿瘤发生的
致癌驱动因子。为了推动肺癌规范化诊治及创新研究,2019年12月底,由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40余家来自江、浙、沪、赣、闽、皖地区的医疗机构,共同成立“长三角肺癌协作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肿瘤科陆舜教授说,临床医学的进步往往离不开创新研究,而在肺癌诊治领域中,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就包括对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的研究。成立协作组的目的,是通过设计、开展肺癌研究领域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及转化研究,特殊病例多中心会诊等,为肺癌临床实践提供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促进长三角地区肺癌的诊疗、转化研究的创新性及前沿性,提高东部地区肺癌的诊治水平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