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管控,日本医院这样做
日本医院如何应对院感管控?由日本多家权威医疗机构,如NTT东日本关东医院、日本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联合制定了一份“关于防止医疗设施的院内感染”的文件。 这份文件参照Evidence based precaution(基于科学证据的预防措施)原则,明确了院感管控工作标准。
一、院感管理的组织化
1、创建院感控制小组(ICT)各部门代表包括管理人员、医生、护士、药剂师、化验员、消毒员等。院感事务负责人须具有一定的权限和责任,并与地区医疗圈建立广域性院感管控协作。
2、制定院感控制工作手册手册内容应根据最新的科学证据及时审查和更新。
3、日常监控管理参照全美医院感染监测体系(NNIS),将院感控制纳入医院日常管理系统。
4、协同管理建立院内感染区域支援网络。院内发现传染病法等法律规定的疾病,及时向主管卫生中心申报。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病院的ICT组织,由多个职能部门构成,实行团队协作
二、标准院感管控措施
1、手消毒医院提供洗手及手部消毒设备。各病房及清洁区应设置流水式洗手设备,并配备擦拭消毒用酒精制剂。 手消毒的基本方法是酒精擦拭消毒,或使用抗菌肥皂进行流水冲洗消毒。 护理患者前后、取下手套后、在侵入性操作之前(例如插入中央静脉导管和导尿管)以及触摸设备之后,均需进行手部消毒。患者和探病的人也应进行手消毒。
△日本松风病院的每层入口都提供有手部消毒剂
2、院感职业防护医院应为院内工作人员提供疫苗接种服务,包括乙肝、麻疹、流行性感冒等。在可能接触到感染性物质的情况下,比如清洗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器材,医护人员应配备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防水围裙等个人防护用具,正确使用。 出入集中治疗室(ICU)等清洁区域时,医护人员必须更换鞋子、口罩、工作服等,还要配备个人防护用具(手套、护目镜、帽子等)。
3.环境治理和微生物调查医院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清洁去除污染。包括厕所、盥洗室、污水处理室,都必须进行每日清洁。院内清洁要根据清洁度等级划分区域,用颜色区分清扫用具,分区使用。 地面清洁要避免重复使用脏拖把,以免扩大污染。如果地面有可见的污染物(例如血液或体液),清除污垢后进行消毒。墙面受感染的可能性较低,一般在有肉眼可见的污染的情况下进行清洁即可。手经常接触的环境表面(门把手、床栏等),需要定期清洁或酒精消毒。
即使是细菌污染严重的区域,也无需经常消毒。但是,如果大便特异性感染(例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频繁发生,盥洗室和厕所等地方手接触的部位,要使用酒精类、季铵盐等定期消毒。消毒药水的喷雾和熏蒸,不推荐院内使用。因为效果不确定,还可能对作业者及环境发散毒性。 另外,病房和手术室入口不使用粘着垫和药液浸渍垫,因为院感控制效果并不明显,还会带来清洗负担。除了出于流行病学目的,例如发生特异性的感染症,为了确定感染源进行检测以外,医院无需定期进行环境微生物学测试。
△微生物检查室协同院感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解析和整顿院内环境
4、器材的清洁,消毒和灭菌要注意确保消毒剂和消毒气体对生物体无害。 器材消毒和灭菌之前,需充分清洗。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由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集中清洗、消毒处理。非耐热性器材应使用消毒剂,方法一般为浸渍法和擦拭法。 与正常皮肤接触的器材可以用低效消毒剂、酒精或水擦拭;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和血管系统的器材需要灭菌处理(高压蒸汽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等);需要长时间接触化学灭菌剂、接触粘膜的,根据需要进行热水消毒(80℃,10分钟,)或使用戊二醛等高效消毒剂消毒。
医院的日常灭菌工作,应根据需要使用化学指标和生物学指标进行评估,以确保灭菌效果,并记录、保存数据。 灭菌物有安全、合理的包装,且必须存放在不易受污染的地方。如果灭菌不当,则必须快速召回器材。
5、预防手术感染确立以无菌操作为基本的手术手法。手术室的结构设计应具备防尘功能,室内装饰材料要便于清洁和消毒,防潮防霉。 手术室内严格设定洁、污区域,但并不强制要求进入手术室时更换鞋子,及术后进行广泛的地板消毒。 手术前的手消毒,基础方法是用酒精擦拭消毒或抗菌肥皂和流水洗手,无需使用无菌水。 手术后如果室内没有可见的污染,应用水或湿式吸尘器进行清洁。血液或体液附着的区域,可根据需要在清洁后进行局部消毒。 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戴帽子、外科口罩、手术服(主刀医生必须穿无菌衣),并尽量减少裸露的皮肤。
△手术一助、二助的防护装备因分工不同而有所差异
6、导管相关感染措施(1)尿路留置导管感染对策首先考虑能否避免尿道导管的留置。 插入导管需无菌操作,并固定好导管。保持导管插入部的清洁很重要。 选择封闭式导尿系统,固定在膀胱部以下的位置,以防尿液逆流。膀胱冲洗导管无需经常更换,发生闭塞情况则需要及时清洗和更换。(2)血管内留置导管感染对策输液的调配必须无菌进行,快速给药。 导管插入部位首选锁骨下静脉,使用无菌手套,无菌服,口罩,帽子,置管部位铺无菌单(巾)。 输液器的连接导管使用酒精消毒,输液器应每周大约更换两次,但不必定期更换导管。
△血管内留置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导管污染、皮肤细菌、药液污染、连接器污染
7、抗菌素耐药菌对策了解院内各种耐药菌的检出频率、药敏模式,发展趋势等,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在医院内部建立抗菌药物使用标准,特别是使用抗MRSA药物,应采取使用申报制度。
8、NICU里的院感措施
因为导管相关感染的频率最高,所以采血等日常检查应控制在最小限度,用药时需无菌操作。 呼吸道吸引和创伤处理要无菌操作,操作后需更换手套以预防感染。 护理患者前后,工作人员需使用酒精进行手消毒。保育箱不建议每天消毒,可以进行擦拭清洁,但要注意保持干燥。禁止感染性疾病的人出入。
△如果科室人员患了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应暂停NICU的护理工作
9、感染性废弃物处理感染性医疗废弃物必须在密闭容器中收集和运输,并进行消毒处理。 另外,建议对非传染性废弃物进行标记,以便区分处理。
10、病房
为防止肺结核等传染疾病经空气传播引起感染,病房设有前室并实行负压控制,所有外部空气均经过空调处理。如果排气口与居民区相邻,则使用超高性能过滤器过滤。
感染性疾病患者最好进行单间隔离。多床病房也可以进行内部隔离。
△感染病科单间病房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