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护士把医院告了!3天后开庭

2020
05/08

+
分享
评论
谭秦东和他的朋友们
A-
A+


陕西咸阳40多名护士被裁事件,并没有随着被老东家喊回去上班而平息,仍在持续发酵。 


据封面新闻昨天报道,截止目前,仍有7位护士坚持走维权之路。 


她们维权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到咸阳市卫健委门口维权。


一群美丽的白衣天使,斯文扫地的坐在卫健委门口,像讨饭一样的讨要说法。看着这些“叫屈”的姑娘,作为行政主管部门的卫健委,就成立了专班调查组彻查此事,勒令医院暂停裁员,喊她们回去上班。 



二是联系律师,申请劳动仲裁。


这不妥协的7人当中,其中五位检验科护士开庭日为5月14日。另两位护士开庭日定在5月11日。 


七位护士提出三点诉求: 


一、要求补缴保险并赔偿; 


二、对裁掉有证人员却录用无证人员给一个解释; 


三、要求院方公开道歉。 



她们为何提这三点要求? 


据了解,原因如下: 


一、被裁的医护人员有40多名,其中包括26名护士。她们都是在参加了一次考试后被“人才优化”掉的。但是医院的“人才优化”方案内容到底是些什么条条框框,她们声称并没有看到相关文件,如果事实真是如此,这就有些不符合院务公开公示的原则。 


二、据被裁医护人员称,他们这次被裁,缘于上次考试,也就是去年12月18日举行的聘用人员“人才优化”考试。但是,同为聘用人员的行政护士却没有参加那次考试。而且考试结束后,成绩一直不公布,直到3个多月后的今年4月9日,被通知裁掉的护士才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考试成绩。也是在这时,他们才知晓了“人才优化”方案标准,那就是成绩75分以下、科室排名倒数,“符合任一项即为优化对象”;但是,在检验科,排名倒数第一的被“优化”掉,排名倒数第二的也被“优化”了,这“优化”标准窗口太大。 



三、这些被裁掉的人认为,“人才优化”应该是“优胜劣汰”,现在却是“逆淘汰”:她们干了多年、有资格证、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的人被辞掉,而那些刚进院一两年、没有资格证、经验不足的人却被留下了。因此,他们质疑“优化”不公。 


四、被裁的均为聘用人员。这些人在该院已工作多年,但多年来,医院除了跟她们签过一次为期一年的聘用合同外,其余时间都没有签合同,也没有给她们缴纳失业保险等社保。对此,他们和他们聘请的律师都认为这违反劳动法。 


五、被裁人员感觉心寒。因为疫情期间,她们没有防护服,没有护目镜,只戴着口罩,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就到了抗疫一线。有的在发热门诊负责采血,有的在高速路口执勤测温。而那时候医院已经进行了“人才优化”考试,成绩也已经出来,或者说结果已经定了,但是医院却不通知结果,不宣布裁员,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样的秘而不宣。而现在,疫情刚刚好转,其他医院的一线抗疫人员要么受表彰被奖励,要么就将编外的转为编内的。而她们倒好,不但没有拿到防疫补贴,还被突然裁员,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大锅饭好,铁饭碗棒,可以旱涝保收,但却不能吃饱。


我们喊了打破大锅饭,砸碎铁饭碗,优胜劣汰,能者进,庸者下已经多年,可为什么这40多个被解聘的医护却仍然难以坦然接受、感到委屈和丢人?这只能说明一点,在整个优化过程中,至少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是否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再比如解聘的时间节点为什么不及时公布,而是让人在抗疫一线一番战斗下来,全国都在感恩、敬重医护人员的时候,“倒行逆施”的宣布对这些人进行裁员?如果这40名医护人员被裁是没有问题的,那为何新闻一报道,就又喊回去上班了?如果他们不该被裁,那谁该对此次荒唐行为负责?总不能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算了吧? 


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此次事件想要圆满解决,医院当下需要做的,不是电话通知医护人员回去上班,而是遵照法律程序与他们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这恰恰也是双方产生争议的焦点所在,或者说是此次事件的导火索之一。医院认为,“优化”完全遵循《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之规定,可是医护人员则表示:“只签订过一年的合同,让律师看过之后,才知是无效不合法的合同。” 


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是法律强制规定,劳动合同是一种严肃的法律文件,如果的确存在用人单位伪造劳动合同,或者违法用人,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对这一涉法问题,相关执法单位应维护法律的尊严与严肃性,无论医护人员是否“回去上班”,这些问题都不应就此一笔勾销。


毫不客气的说,现在有些单位领导,法制观念淡薄,但长官意识特强,“一言堂”、“家长制”作风仍或多或少存在!如果不以法之名,对此事予以匡正,即使这些医护人员“回去上班”,又能上几天?用什么确保他们不会再次被想方设法的“优化”掉?退一万步说,如果医院真的是经营不善不堪重负,裁员已然是刚需,那么召回这些被“优化”的医护人员之后,下一步应该哪些成为被“优化”的目标?


对劳动者而言,“上班”虽然是一种现实工作状况,但如果得不到法律的庇护,劳动权益实际上很难得到保障。如果说没有法律依据的“优化”令人心寒,无名无分的“回去上班”同样令人感到不安。这些才是卫健委专班调查组应该着力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常说“以院为家”,可这样的家,这样对待员工,你让他们怎么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怎么能做到“院荣我荣,院衰我耻”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 


董明珠曾说过:“我从来不会搞末位淘汰机制,因为这一个队伍总有排在最后一个的。那你永远把这最后一个淘汰是不公平的,我觉得给他最合适的岗位是最重要的。所以格力不会进行“裁员”这样的举动,我从来就没有裁过员”。格力的员工真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与这样一个企业相比,我们的一些事业单位做法会不会脸红呢? 



疫情之后,不少医院现出萧条。加上去年开始,医保局把医保资金当作自己命根子一样紧捂着,强力监管着,绝不对灰色费用买单,更不允许各家医院把医保资金当作“唐僧肉”去吞吃,许多医院的好日子都到了头。


特别是一些不大不小的夹心层医院,更是感到寒冬将至,没有钱给编制外自聘自支的人员开出来工资。其实,在这种背景和情况下,医院有权解除合同,也必须进行结构调整人员优化。


我相信,不管公立私立医院,都会有裁员现象,但被裁人员之所以没有异议,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到被戏弄。也就是说,不会在未知风险极高的疫情时候让你去拼命,疫情好转后就让你卷铺盖走人。而这,才是最让人咬牙切齿的地方! 


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医护人员的无私与大爱,他们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个满分的答卷。无论是否援鄂、是否处于抗疫一线,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是最可爱的人,都应该被尊重和礼遇! 


我们不能在拼命的时候需要医生护士,在困难的时候就去“优化”他们,卸磨杀驴 ,过河拆桥是不能被容忍的,为这个国家拼过命的人于情于理都不应该是这样一个结果,都应该得到善待和高待遇。 


江淮医学真心希望这些因“优化”而失去工作的医护人员,都能得到应有的补偿并找到好的归宿。真诚希望作为我们的医护人员“东家”,都能够尊敬和善待在医院做事的听话的老实人。其实,医院里最老实听话的就是这些编外的聘用人员,我们不能欺负他们啊!而是应该努力的与相关部门去对话,去共同对策双赢的、好的人事改革(比如安徽就对这些编外人员实行编制“周转池”制度,这些他山之石,可以借鉴一用),为他们争取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我们静待官方的调查结果,也静等法律的公正裁决!


本文作者 | 叶正松

本文首发 | 江淮医学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这些,他们,医院,人员,优化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