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Med | 慢性便秘的诊治指南/专家共识对比
原创 火石数智编辑部 火石数智
前言:本篇内容来自火石数智的智能医学内容中心AIMed,AIMed通过收录国内外的医学文献、指南、专家共识等信息,基于AI技术进行智能解析,提取核心内容,转化为高度结构化数据,以支持医学人员高效获取所需的医学内容及证据。
自2013年《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以下简称2013指南)发布以来,未再有新的指南更新。期间虽有《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国老年人便秘评估技术应用共识(草案)》《2017版便秘的分度与临床策略专家共识》等陆续发布,但未有系统性阐述慢性便秘诊治的指导性文件更新。
2019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发布了《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以下简称2019共识),对2013指南作了系统性更新,本文就两份指导性文件的更新内容作一阐述。
一、慢性便秘的定义
2013指南和2019共识对慢性便秘定义的描述变化不大,均为:
慢性便秘表现为排便困难和(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硬。排便困难包括排便费力、排出困难、排便不尽感、肛门直肠堵塞感、排便费时和需辅助排便。排便次数减少指每周排便少于3次,慢性便秘的病程至少为6个月。
但2019指南更新了慢性便秘的疾病属性,描述为“便秘是一种(组)症状,”对慢性便秘属于一组症状而非疾病作了明确定义,与其他国家指南将慢性便秘定义为疾病明显不同。
二、慢性便秘流行病学数据
2013指南中,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为4%~6%,而在2019共识中更新为4%~10%,患病率有所增加。老年人患病数据2013指南仅有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22%,2019指南新增了70岁以上、80岁以上、接受长期照护老人的患病率,分别为23.0%、38.0%、80.0%。并对国内外便秘的症状谱作了详述,见图1。
三、慢性便秘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两份指导性文件对慢性便秘的分类描述一致,均为功能性、器质性和药物性,但2013指南对病因的阐述为“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结肠传输和排便功能紊乱有关”。2019共识则明确表述为“由于结肠、直肠肛门的神经平滑肌功能失调所致,包括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和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等”,明确了功能性疾病所致便秘的原因。
2019共识对慢性便秘药物性、器质性相关因素也作了较多新增,并对其作了分类。
四、慢性便秘的诊断
2013指南的诊断借鉴了罗马III标准中功能性便秘所述的症状和病程,2019共识更新为罗马IV标准:将自发排便频率<3次/周作为诊断指标;粪便干硬是指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中1型和2型粪便,且发生在25%以上的排便中。
自发排便是指在不服用补救性泻剂或手法辅助情况下的自主排便,比罗马Ⅲ标准中的排便次数更能体现患者肠道功能的真实情况。
此外,2019共识还指出:我国46%的消化科医师认为应该将3型粪便(即干条便)列为便秘的范畴,在临床实践中要考虑到我国患者的具体情况。
五、慢性便秘的治疗
1.生活方式
自发排便是指在不服用补救性泻剂或手法辅助情况下的自主排便,比罗马Ⅲ标准中的排便次数更能体现患者肠道功能的真实情况。
2019共识在膳食、运动、排便姿势等方面作了调整和更新,膳食方面推荐使用可溶性膳食纤维。运动时间推荐运动量为30~60min/d,至少2次/周。并且对排便姿势作了介绍,指出蹲位排便可缩短排便时间,改善排便费力,提高患者排便满意度。
2.治疗方式
2013指南和2019共识在内容上都提及了药物治疗、精神心理治疗、生物反馈、益生菌、中医药、骶神经刺激、手术治疗等治疗方式,但在具体内容上有一些区别。
总的来讲,因为罗马IV标准的发布,便秘治疗方面的进展,2019共识对诊断标准及治疗作了较大更新。而且更加重视生活方式干预对慢性便秘治疗的影响。随着人口老龄化水平的提高,慢性便秘发病率也将不断增加,对慢性便秘的预防和治疗也要引起重视,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的患者,改善便秘症状能够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2019,广州)[J].中华消化杂志,2019,39(9):577-598.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中国慢性便秘诊治指南(2013年,武汉)[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5):291-297.
—END—
声明:本文为火石数智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公众号等转载需经授权。
作者:张跃奇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