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大家讨论最多的,也是最焦虑的一些问题。👇
子宫脱垂、阴道膨出、体感、小腹坠胀感。
(图片源自网络)
每天在微信群里爬楼,看大家的聊天记录,小王子总结了一下产后妈妈们的心路历程,应该是这样的:
生了个小孩,本来想轻轻松松开始辣妈生活,可是生好都好几个月了,每天都有体感、下坠感,直到有一天摸到了阴道里有一坨肉,赶紧照镜子看了一下……
妈呀!终于知道了,原来我的不舒服是因为“子宫”掉下来了!从此崩溃,到处就医,花了很多钱,结果还是没好转。然后就觉得以后永远都不会好了。
(图片源自网络)
且慢!小姐姐们,其实很多事情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请听我慢慢为大家道来……
子宫和阴道是如何维持在正常位置的?
请看小王子灵魂手绘。这是盆底理论中著名的“三水平”理论。
(美国DeLancey 教授于1994年提出该理论)
子宫、阴道还有膀胱等盆底器官如果发生脱垂,需要重力和腹压的作用。但是自上而下,还需要通过三道关卡的阻挡:
第一关,韧带。
盆底的韧带是强大的,起到提拉作用来对抗腹压。当韧带受较严重的牵拉时,我们会有“下坠感”。
第二关,盆底肌与筋膜。
与韧带相比,盆底肌与筋膜是有一定张力和弹性的,起到“吊床”一样的承托作用,但是盆底肌和其它横纹肌一样会疲劳,所谓的“肌张力高”,就是一种长期对抗腹压之后的疲劳状态。
而筋膜紧张,往往和体态、骨盆角度有关,如骨盆前倾的影响等等。我们熟知的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盆底康复”手段,修复的就是第二关。
这些高张力和紧张会带来所谓“体感”,比如“夹肉感”,“堵塞感”等等。
所以如果有“体感”,那么就不应该再继续加重盆底的负担,暂停凯格尔运动,注意休息,做做腹式呼吸。
第三关,会阴体与括约肌。
如果前面两关都出现了松弛,那么腹压就传导到了最后一关。会阴体和括约肌和前面两关比起来,相对薄弱。
一旦受到较大的压力,就会出现阴道口难闭合,阴道前壁(可能合并膀胱或尿道)膨出以及阴道后壁(可能合并直肠)膨出。
小贴士:
以上内容总结一下就是↓
子宫和阴道被韧带拉着,盆底托着,会阴体堵着。
以上三个水平的支撑结构,都是有弹性的。正常情况下,使用较大腹压的时候整个盆底下降。腹压恢复之后,盆底也恢复原位。
我们评价盆底器官脱垂的时候是平躺的,再用力向下摒气制造腹压,然后评估器官位置。
很多宝妈都是在下蹲的时候自己摸到了宫颈,觉得非常恐慌。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不是评价脱垂的正确姿势。当我们下蹲的时候,盆底支撑结构是最松弛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蹲着大小便更容易,在坐便器上就不行。
脱垂膨出为什么是普遍现象?
小王子经常说:当群里每个人都在抱怨自己有脱垂膨出的时候,大家就不用慌张了,说明这是普遍现象。为啥?
给大家看个图,左图是宫口刚开全的时候,右图是小孩子刚出来的时候,蓝色和红色的部分是盆底肌,黄色是韧带。
可以看到这些肌肉和韧带都被明显拉伸了。这也是小孩子能通过产道的原因哦。
(图片源自网络)
所以说,松弛才能带来空间,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而为了形成这种“松弛”,孕妈妈的身体在分娩前数月就开始分泌一种叫松弛素(Relaxin)的物质,它会分解韧带和阴道组织内胶原蛋白间的连接,进而导致韧带和阴道“松弛”。
无论最终是剖宫产还是顺产,松弛素都会提前工作。
所以不只是顺产后的妈妈会有所谓“脱垂和膨出”,剖宫产的妈妈也会有。
产后的脱垂和膨出,会伴随我们终生吗?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产后脱垂和膨出是生理现象。
这和老年女性的脱垂与膨出原理不同,绝经后出现的这些问题是由于肌肉和韧带的萎缩,弹性下降,这往往是不可逆的。
而产后妈妈会有自愈的机制,帮助子宫和阴道逐渐复位。
盆底支撑结构就像一张被压得凹陷的蹦床一样,会慢慢回弹。
其实,轻度的腹直肌分离,耻骨联合分离,等等问题也可以是一样的解释。我们需要给身体一些时间。
产后脱垂膨出的“猪队友”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宝妈想说:
小王子是不是在忽悠我?
为啥有些人就没有脱垂和膨出?
为啥有些妈妈产后恢复得特别快,我自己一点都没有恢复?
……
小王子从来不忽悠大家啊。我之前特意推送过一篇科普,讲述我的同事李玥玥老师在二胎分娩后盆底0损伤的故事。
这其实不矛盾,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孕期的训练让我们的盆底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弹性和柔韧性。
比如孕期瑜伽,孕期凯格尔运动,还有我们同仁妇产科马上要推出的一个全新的孕期运动课程—法国WAFF运动康复。
就像蹦床一样,如果弹性好,随便怎么压,都能马上恢复原状。
(图片源自网络)
当然,大多数宝妈孕期都没有做过训练,那么脱垂和膨出的恢复进度就可能被以下因素干扰,我们把这些因素称之为“猪队友”。
“猪队友”多,自愈就慢。不过,此“猪队友”可非各位家里那位“猪队友”哦。
我之前在群里答疑的时候,提到过“猪队友”的概念。我当时还没解释 什么是猪队友,就有宝妈回答:“猪队友必须是我老公啊!我老公每天惹我生气!”
em,看来同一个世界,同一种老公。哈哈!
言归正传,我来给大家介绍真正的阻碍我们盆底恢复的“猪队友们”。👇
(图片源自网络)
1、肥胖
大家在抱怨产后阴道没办法恢复原来样子的时候,是否想过体重也同样没有恢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明显增加腹压。所以大家一起减肥吧!
2、慢性腹压增高
比如慢性咳嗽、慢性便秘、经常抱重物(包括抱娃)、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等。
3、盆底肌薄弱
加强黄色及蓝色盆底肌,通过电刺激、生物反馈和家庭训练加强盆底肌的肌力、控制力以及弹性,这样就能很好的在二水平拦截住腹压的作用。
特别提醒大家,不是所有宝妈都能做凯格尔运动等盆底锻炼,比如红色盆底肌(紧张型及过度活跃型),越做锻炼,“体感”越重。
所以在决定做盆底康复前,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做一个详细的评估,以制定方案。
4、骨盆前倾
骨盆角度的改变,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进而造成盆底筋膜紧张,盆底肌张力高,最终引起第二水平不能很好地分担腹压,压力下传到第三水平。
如果您经常腰酸,那么请参考我之前关于骨盆前倾的文章,点击👉《产后腰酸和小腹凸出,竟然是因为“它”……》进行自测和纠正吧。
5、腹部薄弱
盆、腹是个整体,如果腹部薄弱,就不能帮盆底分担腹压,从而会引起盆底受到的压力增加。做臀桥是个好方法,但训练的时候一定要用腹横肌的力量带动骨盆卷动。
综上所述,如果各位宝妈有脱垂和膨出的困扰,请大家一定不要着急,放下焦虑,做好上面5条,然后期待身体的自愈。
(图片源自网络)
在我的盆底康复群里,有一位特别的二胎宝妈叫@终于等到你,她每天都会默默地把我答疑的记录收藏起来,然后发给其它需要帮助的宝妈。我们都亲切地叫她“课代表”。
下面是课代表用亲身经历给大家的信心👇:
我是大约二胎顺产后30天发现膨出的。
当时的状态是,只测量露出阴道口的褶皱就有3.5cm,如果包含阴道前庭,那就4cm还要多。而且,我是阴道内有膨出,合并阴道壁外露阴道口。
你想想,这得多严重。我用手机拍照,就可以看到阴道内有个掉下来的肉球,阴道外有酱红色的阴道壁。
你想象一下,是不是很恐怖。而且我还是前后壁都膨出。前壁中重度,后壁中度。
但是到目前,我是产后四个月零七天,阴道内的肉球没了感觉,外露的阴道壁也在减少,只是速度慢一点。
我在初期膨出到现在,都有伸手指进去阴道,我摸到的是,内部的阴道壁从刚开始比较平,发展为慢慢有褶皱;从刚开始里面干干的,到慢慢有滑滑的粘液。
这一切是我亲身感受的症状,所以,第一天听陈医生讲膨出原理时,我就相信他了。
关于盆底变“好”的标准,我们应该心里有数的就是,要好到小姑娘的时候是不可能了。所以,对于产后妈妈,我个人觉得康复的标准可能是:
无体感(不夹肉,不下坠)
不漏尿
肌力恢复到五级,能跑能跳
有一小点膨出的褶皱不能彻底收回,但是不影响生活。
阴道内湿润,有和谐的性生活。且性生活不干涩。
最后再分享一个心得,就是:不要过多去纠结“产后恢复黄金期”这个问题。
事实上我生第一胎时,直到产后三年了,性生活才开始湿润。可想而知,每个人恢复的快慢是不一样的,而且,每一年,每一天,我们的身体都在慢慢恢复的过程中。
所以,大家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啊。
(图片源自网络)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