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生压力山大自杀,疫情期间医生的心理也不健康
4月26日,美国纽约一名急诊科主任劳拉·布雷恩(Lorna Breen)因不堪抗疫巨大精神压力自杀身亡。
劳拉就职于纽约长老会医院,她在这段时间救治了许多新冠肺炎患者,身心疲惫而且被感染,休息一周半后返回医院继续工作,医院让她继续休息,家人把她接到佛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疗养,不料周日她自杀身亡,终年49岁。
她的父亲菲利普·布雷恩(Philip Breen)说女儿没有精神病史。但是,当他们最后一次讲话时,她告诉他不断看到患者死亡十分难受,甚至有病人在被抬上救护车前就已经死去,内心备受折磨。
而在4月25日,也有另外一起自杀案件发生。纽约布朗克斯的一名急救员约翰·蒙德罗(John Mondello),刚从纽约消防局学院毕业后被派往疫情灾区工作,周五使用父亲的枪自杀。
约翰的朋友说他平时是个充满活力很开心的人,但他所在的消防局紧急医疗服务局处于疫情重灾区,每天接到无数的911电话,经历了许多人的死亡后他焦虑不已,最终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疫情下,创伤后应激障碍正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危机。斯坦福大学国际创伤压力研究学会负责人德布拉·凯森(Debra Kaysen)教授说:“最危险的人群是一线卫生保健工作者,以及失去亲人的人。”
医护人员心理问题更多
事实上,不只是美国,我国疫情下的医护人员也身心俱疲、压力山大,他们所经历的挑战和压力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及创伤后应激障碍,身心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医务人员中,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敌对、偏执等精神症状都高于普通人,普遍存在较明显的心理、行为和情绪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新冠肺炎作为烈性呼吸道传染病,来势凶猛,传染性强,起初聚集性发病,以医院和家庭成员内传播为主,医务人员成为职业中的高危易感人群。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未知的恐惧,因为不了解这种疾病的致死率、潜伏期、传播范围等,普通人都难免会有些担心,处于最前线的医护人员更是会表现出明显的应激反应。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他们的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为普通人群的两倍。
随着时间的延长,医务人员对新冠病毒有了更多的了解,国家的管控政策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的抑郁情绪才有所改善。
不同状况的医护人员,对他们心理影响也有所不同。
男性医护压力更大
男性医务人员身心健康状态比女性更差,职业紧张程度明显高于女性。主要原因是过重的工作任务、自身责任感等。这是因为,男性常常是家庭经济主要来源和精神支柱,从事医疗卫生行业本身就面临着强度大、风险高及繁重的工作任务,造成他们一定的职业心理问题,外加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他们精神和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
年轻人压力更大
对青年医务工作者的影响程度高于中年医务工作者。年龄大的人,工作时间长,对传染病的认知更为充分,心智更为成熟。而青年医务工作者,具有较少的社会经验,面对突发疫情心理承受力及应对方法较中年医务人员经验少,且要承受夜班倒班生活规律紊乱,不能与家人团聚。
此外,在面对新冠肺炎的战斗中,青年医务工作者大多为一线人员,既有领导和患者的重托,又有战胜新冠肺炎的一道道难关,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单身医护心理健康更差
相较于离婚、未婚者,已婚的医护人员有更稳定的社会与家庭关系,可以从家庭成员中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关心。
未婚者多为年轻人,依赖性强,很少经受过打击、挫折,面对突发事件易产生恐惧心理,而这种负性情绪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稳定,被理解、支持与尊重的情感体验较少,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进而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离异医护需要面对的负性生活事件更多,社会支持相对薄弱,更难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面对,因此更易产生抑郁及焦虑情绪。
影响心理的其他因素
急诊科医务人员较其他临床医务人员心理影响更大,可能由于急诊科需要快速决策,工作紧张且压力大,更易影响情绪。
另外,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焦虑和恐惧主要来自对危重患者无能为力的挫败感觉,不知如何应对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而不是新冠肺炎疾病本身所带来的恐惧。
在面对压力的时候,如果压力超过了自身的应对能力范围,就可能出现病理反应,如抑郁,许多抑郁症患者都是经历着较多或较严重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所以才会出现医生自杀的现象。
疫情之下,医护人员的压力水平及抑郁情绪都超于常人,确实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明显影响,所以,更需我们多理解和体谅他们,多为他们点赞!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