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季报显示,罗氏诊断业务2020年1季度业绩为28.81亿瑞士法郎,去年同期为28.99亿瑞士法郎,同比下降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按照区域划分,罗氏诊断业绩在亚太地区受到的冲击最明显,同比下降16%,季报提及中国为控制新冠疫情所做的管制措施产生了明显影响。具体而言,1季报在集中和护理点解决方案(Centralised and Point of Care Solutions)和糖尿病护理(Diabetes Care)两个部分都提到了中国新冠疫情管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其中1季报提到,罗氏诊断在集中和护理点解决方案业绩下滑1%,而此业务中受到中国新冠疫情管制措施强烈影响免疫诊断业务(immunodiagnostics business)业绩下滑4%,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新冠疫情给罗氏带来了一些压力,罗氏也在通过研发新冠检测试剂和新冠特效药物来寻求疫情中的机会。1季报显示,FDA为罗氏研发的新冠检测试剂盒开辟了紧急上市通道,而该新冠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已经进入冲刺阶段,有望在5月初获批上市,而其月产量有望在6月前达到千万份(high double-digit million)。与此同时,季报显示,罗氏也正在针对托珠单抗治疗新冠病毒在多国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有望在初夏得到试验结果,同时托珠单抗增产也在进行中。03 赛诺菲:带量采购承压与市值承压不同,赛诺菲1季度在全球的业绩实现了增长。季报显示,赛诺菲在全球销售额达到89亿欧元(96.3亿美元),同比增长6.6%。从业务板块来看,赛诺菲制药业务收入增长8.1%至67.64亿欧元,疫苗业务收入增长3.7%至9亿欧元,消费者保健业务收入增长4.2%至13亿欧元。整体的业绩表现并不差,但市场对其估值却不看好。2020年第一季度赛诺菲市值下降11.9%,近150亿美元市值蒸发。而赛诺菲的市值排名,也从2019年第4季度的第11位下滑至2020年第1季度的第12位。而市场对其估值不看好的导火索,很可能是赛诺菲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带量采购压力。季报显示,受带量采购的影响,赛诺菲的主要产品波立维(氯吡格雷)和安博维(厄贝沙坦)收入大幅下降,导致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整体收入下滑14%至6.8亿欧元(7.359亿美元)。不过,相比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销售额下降21%略有改善。具体而言,在错失2018年“4+7”带量采购后,赛诺菲通过降价在2019年带量采购扩面中成功中标波立维(氯吡格雷)和安博维(厄贝沙坦)两个品种。2020年第一季度,波立维在中国市场销售额达1.18亿欧元(1.277亿美元),同比下滑53.5%;安博维销售额6800万欧元(7400万美元),同比下滑32.7%。而在2020年开始的第二轮带量采购格列美脲名列其中,但赛诺菲的亚莫利放弃报价。虽然第二轮带量采购还未在第一季度全面落地,但其业绩还是受到了冲击。季报显示,亚莫利在中国的销售额仅为3300万欧元(3570万美元)。而在1季报中,赛诺菲也强调,受带量采购冲击影响,赛诺菲在全球的毛利率也由2019年1季度的72.7%下降到72.1%。赛诺菲首席执行官Paul Hudson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指出:“我们在中国的非带量采购业务(包括疫苗)增长了15%”。由于新冠疫情期间上市的应急政策如允许使用三个月慢病长处方,使得慢病产品的销售额增加,其中降糖药来得时(甘精胰岛素)得益于此。然而,院内管制的专科药物如化疗药乐沙定(奥沙利铂)销售额则出现下降。此外,在2月底中国疫苗接种中心重新开放后,儿童五联疫苗潘太欣销售额在第一季度增长了33%。Paul Hudson还指出,赛诺菲正在将其在华业务从已过专利期的品牌转向专科药物,并表示这一过程“正在按计划进行”。用于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 kexin 9型(PCSK9)抑制剂波立达(阿利西尤单抗)已于2020年3月在中国正式上市,Dupixent也已于2019年12月在中国提交了特应性皮炎适应症的NDA。今年计划推出的其他药物还包括罕见病治疗药法布赞(阿加糖酶β)(已于2019年12月获批准用于治疗法布里氏病)和Aldurazyme(拉诺尼德酶)(已于2019年6月作为临床急需境外药提交上市申请)。Dupixent无疑会是核心看点。1季报显示,Dupixent实现7.76亿欧元收入,同比增长130%。赛诺菲将创新药及罕见病用药作为对冲带量采购风险的手段,这些创新药在中国的上市能否正在填补因带量采购带量的业绩损失?无疑会是2020年后三季度的关键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