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胖起来有多危险?
近日,某国领导的身体健康状态引起了广泛关注。由于长期的肥胖史和抽烟喝酒的生活习惯,不少人怀疑他有心脑血管疾病。
据韩国国家情报局 2016 年的披露,他在 2012 年上台时约 90 公斤,到 2014 年升至 120 公斤,到 2016 年又升至 130 公斤。而后来的照片则显示,体重上升显然并未停止。
按身高 1 米 7 来算,他的 BMI (身体质量指数)超过 45,属极重度肥胖,外界推测他很可能患有痛风和糖尿病。
说实话,像他这样的体型和美国的胖子根本不能比,但对于亚洲人来说已经是致命的危险了。与白人相比,亚洲人的肥胖率虽然低,但肥胖带来的危险却很大,这是由于体质的区别。
“好脂肪”与“坏脂肪”
有研究表明,亚洲人的身体脂肪更容易囤积在腹部和腰部,而白人的身体脂肪更容易囤积在臀部和腿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苹果型身材和梨型身材。
但即便是身体脂肪也有好坏之分。有研究表明,相同体重下,在臀部周围和大腿囤积脂肪的人更能降低其发生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德国研究指出,体重正常但腿上脂肪少的人,新陈代谢水平更差,死亡率和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是其他的人3倍。因此腿部和臀部的脂肪是有益的。
新陈代谢水平,与身体的健康程度和我们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过程有关。新陈代谢水平降低,会增加患心脏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风险,比如糖尿病和中风。
相比臀部和腿部的“好脂肪”,腹部的脂肪就没这么友好了。
腹部是人体内脏所在的位置,腹部脂肪多,意味着内脏脂肪也多,容易导致各种疾病隐患。肠道血管脂肪过多,可能会引发肠梗阻;肝脏脂肪过多,容易引发脂肪肝;冠状动脉脂肪过多,容易引发冠心病等。
俗话说,腰带越长,寿命越短,就是这个原因。啤酒肚、水桶腰、大肚腩等,这些都是典型的腹型肥胖。
根据统计,亚洲人群中腹型肥胖较多,这一肥胖类型与各种代谢紊乱现象的发生有着重要关系,因此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比其他类型的肥胖都要大。
因为同样BMI指数下,亚洲人的脂肪含量高于白种人,又因为亚洲人腹型肥胖情况更普遍,所以亚洲胖子的死亡风险,与美国人在 BMI+5 之后的死亡风险持平。
更形象的例子是:一个身高 1.70 米的亚洲胖子,肥胖对 TA 造成的死亡风险,大约等于比 TA 重 30 斤的美国胖子。
所以,亚洲超级大胖子的数量不多是因为在发展到恐怖级别的形体前,生命安全就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亚洲胖子普遍血糖高
除了倾向于将脂肪存储为内脏脂肪之外,亚洲人对碳水化合物的血糖反应也通常比白人高,这意味着在亚洲的大米饮食可能会加剧肥胖问题。
血糖反应是食物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它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中的脂肪积累,并增加患上糖尿病的风险,这是肥胖最严重的后果之一。而糖尿病会显著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神经损伤和肾脏损伤的风险。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会亚洲人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升高,尤其是大米。据调查,亚洲人每天要吃多达700克米饭。因为高碳水化合物,高血糖指数的食物可能是为什么亚洲人的饮食对II型糖尿病和肥胖症高度敏感。
根据中国2013年官方数据,18岁以上中国人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 11.6%;而世卫组织去年发表的报告中,中国约有 1.1 亿人罹患糖尿病——占据全世界糖尿病患的三分之一左右。
常规的BMI标准无法评估亚洲人II型糖尿病的风险。从患者的肥胖程度看,中国患者BMI指数普遍更低。中国 Ⅱ 型糖尿病患者的 BMI 平均值约为 25,而高加索人糖尿病患者的平均 BMI 多超过 30。
腹型肥胖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相同的 BMI 数值下,中国人糖尿病的发病率会更高。
腰部脂肪释放的游离脂肪酸,会影响到胰岛素以及肝脏的综合代谢过程,而腿部的脂肪则没有这样的影响。因此,对于糖尿病等疾病而言,腰围是比BMI更为敏感的预测指标。
不适合亚洲人的BMI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种衡量肥胖的标准:BMI(身体质量指数的缩写) 。BMI≥25 即提示为超重,BMI≥30 则为肥胖。
按这套标准:一个身高 1.70 米的人,体重超过 72 公斤就会超重;而突破 86 公斤,就可算作肥胖。
但这种“粗暴”的标准制定是由西方学者基于大量欧美人的体重资料推导得出的,并不适用与亚洲人。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同样的BMI指数下亚洲人的脂肪含量是高于白种人的。具体到数字的话:一个 100 斤的中国人平均要比 100 斤的美国人多出 3 至 5 斤的肥肉。
解剖学显示:中国人上半身每个区域的平均脂肪厚度都超过白人,全身上下只有大腿部分输给了白人妇女。
因为上半身是重要脏器所在,在严寒中最需要保持体温;而大腿却是最不怕冷的部位,因此有人提出了一个相当有力的假说:亚洲人群的直接祖先在走出非洲后,曾在严酷的寒冷环境中生活过很久,进化为今天的样子。
网图显示,美国演员布拉德·皮特和扮演唐僧的迟重瑞,他们一样高(1.80 米),一样重(78 公斤)。唐僧给人的感觉是有“肉”、但不算胖,很能代表大多数中国男人的体型。
为了在数字上更“照顾”亚洲人,中国根据2001年的计算结果修正了 BMI 指数的界限——身体质量指数超过 24 即为超重,超过 28 视为肥胖。
另一个残酷事实是:由于亚洲人的骨骼和肌肉量比较低,身体线条不够突出,胖起来反而圆润柔和,缺乏视觉上的冲击力。
在亚洲人“天生藏肉”的前提下,我们有一种更实用的指标:腰围。这一数据是腹型肥胖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当男性的腰围达到或超过 85 厘米、女性达到或超过 80 厘米时,就属于肥胖。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