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湖北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时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
此次抗疫,江苏支援湖北医疗队中也有许多年轻的面庞,他们是 “80后”“90后”,也是战斗在一线的主力军。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王任重就是其中的一员。因在黄石战“疫”中表现出色,他被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评为“最美青年医务工作者”。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最美青年医务工作者”王任重,聚焦他的战“疫”青春。
王任重,一名30岁的年轻男护师。他体力充沛,主动承包病区的重活脏活;他温柔细致,唤起危重病人对于生的希望。在前线奋战47天,他用行动诠释了名字的深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主动请战
冲锋在第一线
除夕前夜,江苏省中医院号召医护人员前往武汉前线支援,王任重第一时间主动请战。当得知不在第一批支援名单中后,他再次请缨,终于在2月11日,踏上支援黄石的抗疫征途。 到达黄石之后,王任重被分配在黄石市中医医院,担任护理小组组长。虽然今年才刚满30岁,但王任重已经在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从事护理工作8年,拥有丰富临床经验。面对紧急情况,他总是冲锋在第一线。
2月23日深夜,一位俯卧位的病人鼻腔内突然大量出血,血压持续下降。正在值班的王任重发现异常,立刻与医生沟通,第一时间将病人由俯卧位改为侧卧位,压迫止血。同时加强气管插管的气囊压力,避免血液流入下呼吸道加重感染。在一系列的紧急处理后,患者的出血慢慢止住,血压恢复了正常。 “当时情况非常紧急,也非常危险,但王任重丝毫没有乱阵脚,最危险的动作都是由他来完成的。”王任重的同事回忆起当晚的情形,仍心有余悸,“当时,为了找出血点,他与患者面对面的距离不到10厘米。”
悉心护理
承担更多责任
在病房中,一些危重昏迷的患者无法与家人联系。有的家属录制了视频,王任重就一遍遍地将视频播放给病人听,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王任重护理过一名历经几度抢救的 80 岁老奶奶,当时她处于昏迷状态。“2 月 21 日晚上,我在工作群中看到有医生发了一条视频,内容是老奶奶家属在给奶奶加油鼓劲。”
于是,在工作之余,王任重将视频放给老人听,希望能通过家属的呼唤帮助她恢复意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他看来,心理护理也是护理工作中的一部分,“我们护理的不光是一种‘疾病’,我们护理的应该是一个人。”
每次交班后,王任重都要仔细了解每位患者的病情,重点关注危重患者的护理,帮助同事们解决血滤患者治疗中出现的问题。
除此之外,王任重还积极承担了病区感染控制的工作。每天,他都会身着厚重的防护服,背着40多斤重的消毒喷雾器,穿梭在病房的各个角落,对所有仪器、门窗、地面等进行消杀,边边角角都不放过。
江苏对口黄石支援队队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李晓青,曾形容王任重“像大熊猫一样珍贵”,因为“重活累活都是这些男护士在做,而且可能比我们女护士更细致”。
自主学习
掌握救治新技能
随着疫情形势不断向好,黄石市中医医院的危重症患者逐渐减少。2月28日,工作出色的王任重被调至黄石市中心医院,负责ECMO(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的护理。
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前,王任重并不熟悉ECMO。“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一定要赶快学会、赶快尽自己所能救治更多的人。”王任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寻找相关资料自主学习,并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去医院向同事请教ECMO护理要点,提前熟悉新环境物品的摆放位置、电脑操作系统等。管道预冲连接、血气分析、调整抗凝剂剂量等专业的操作,在短短的3天时间内,王任重全部熟练掌握,帮助重症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3月27日,黄石最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47天的坚守,王任重拼尽了全力,也掌握了不少新技能。没有生而英勇,只是选择无畏,他说,被国家需要、被社会需要是一种幸福,此行,无悔!
综合:荔枝新闻、交汇点、现代快报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