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年轻职工都亲切地称呼该院急诊科主任李树祥为“李叔”。的确,从1983年来院工作到1992年任急诊科主任至今,可以说,李树祥和急诊打了一辈子交道。
这些年来,宁城县中心医院急诊科从一间小小的值班室发展成独立的急诊科,从之前的没有院前急救发展成现如今的区域急诊急救中心,从一开始的地面救援发展成现在具备空中救援能力。李树祥,全程经历了其中的酸甜苦辣滋味。
从值班室到区域急诊急救中心的“变身”
同大多数科室的发展史一样,宁城县中心医院的急诊科也是从一间小小的接诊室“发家”的。
李树祥说,1985年以前,医院没有急诊科,门诊只有一间医生值班室,由所有门诊医生轮流值班,负责8小时以外的门急诊病人接诊和出诊工作。1985年,应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要求各级医院加强急诊工作的号召,医院成立了急诊室。
急诊室成立后,医院内、外、妇、儿科各抽调一名医生到急诊室值班。护士则相对固定在急诊室。1992年,急诊室更名为急诊科,李树祥任急诊科主任。
随着院内急诊科发展的逐步健全,改善院前急救状况被提上日程。为了使更多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经过多方努力,医院在急诊科的基础上,投入基础设施,配置专业救护车和专职救护车驾驶员,并开通了120专线电话。1998年6月18日,宁城县急救中心成立。
李树祥回忆说, 宁城县急救中心是赤峰市第二家挂牌、市内首家拥有“120”专线电话的县级急救中心,在宁城县医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为宁城县急诊急救特别是院前急救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急诊科掌握着疾病时间窗,是医院的最前沿阵地,因此,急诊处置的及时性,也是其他科室无法替代的。”李树祥告诉《健康县域传媒》记者,急救中心成立后,120电话家喻户晓,老百姓对院前急救的需求不断增加,医院的救护车也由2辆增加到5辆。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愈加明显——急救半径过大,直接影响了救治速度。宁城地处蒙冀辽三省交界,占地面积4305平方公里,东西距离100余公里,宁城县中心医院所在的天义镇位于全县最东部,急救半径长,医疗急救资源分散。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宁城县委、县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决定以宁城县急救中心为核心和平台,选择条件较好的中心卫生院为网络医院,在2004年建立了宁城县急诊急救网络。
“120指挥调度中心对所有网络医院实行统一调度和指挥。实现全县急救联动,解决了急救半径过大的难题,也使全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整合和利用。”李树祥介绍道。
为了让120指挥中心掌握所有网络医院救护车的运行状况, 2005年,医院投资为120指挥中心安装了GPS车辆卫星定位系统,为急救网络所有救护车安装了GPS终端。2012年,救护车又安装了无线视频传输设备。这样,调度员和院内医护在电脑屏幕上可以随时看到每辆救护车的运行和救治状况,可以实施远程沟通和指挥,提高了出车速度和救治成功率,也使全县急诊急救网络联动工作落到了实处。
除了地面救援外,2016年3月首次与北京999合作开展了空中救援。2020年,宁城县中心医院直升机停机坪也已投入使用,接送危重病人。李树祥说,急诊科的发展离不开医院领导的科学规划和重视。
“不论是高效的院前急救,还是在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等创建过程中,急诊科都没有掉‘链子’”。
以身作则,树个好榜样
相比于大医院急诊科,县级医院急诊科有自己的标签——综合性强。“急诊科医生要面对所有来院的急危重症(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患者。急诊科医生一天接诊几十个患者,可能就会遇到有十几、二十几个病种,跨越较大。因此,必须要有丰富而全面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才能在短时间内对病人进行甄别。” 李树祥说,他常常跟团队讲,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必须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因为急诊科掌握着疾病时间窗,是医院的最前沿阵地,急诊处置的及时性非常关键。
为县域急诊医学科发展探路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