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武汉金银潭张定宇院长:我是一名麻醉医生,我引以为豪

2020
04/26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从麻醉博士到抗疫英雄,从市级医院院长走向省级卫生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近日,米勒之声对话张定宇院长。

 57161587869046704  

“作为一名麻醉科医生,这是我引以为豪的地方,麻醉的职业训练和熏陶让我获益。”

作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人物、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被国人所熟悉。很多人以为张定宇是传染病专家,其实他既是一名医院管理专家,也是一名麻醉学专家,他身上带有麻醉学科深深烙印,将麻醉知识和传染病知识相结合,做出了专业和学术储备,将麻醉医生的专业特点运用到工作中。

从麻醉博士到抗疫英雄,从市级医院院长走向省级卫生管理部门的领导岗位,近日,米勒之声对话张定宇院长。 

1

“职业变化超出想象,不辱使命。”

米勒之声:您曾说剩下的时间会在这里(金银潭医院)继续工作,如今的变化是否超出您的想象?从院长到卫健委领导,您准备如何适应这样的变化?

张定宇:角色的转变超乎我的想象,就像疫情的发展也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对于武汉金银潭医院,我付出了很多心血,也看到医院的变化。最近几年,医院承担了药品的临床试验工作,一些麻醉相关的药品试验也在医院落地。

医院已经在转型之中,在专科医院的基础上提升综合救治能力和科研能力。如果不是疫情,我将会在金银潭医院继续工作。全新的工作岗位也有新任务和要求,我将继续努力不辱使命。 

2

“麻醉医生的熏陶,让我在抗疫中获益。”

米勒之声:您如何看待麻醉医生的特点?在抗疫的过程,麻醉医生的职业熏陶产生了哪些作用?

张定宇: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麻醉医生,执业许可上的身份从始至终都是麻醉。麻醉学科的熏陶和历练,对于我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麻醉医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有整体观,他需要对患者有一个整体评价。

我从业务副院长、血液中心主任到传染病专科医院院长,整体观让我能够从全局出发看待事情、考虑问题。1月10日,我要求医院紧急采购一批手消用品,高密度放置在医院公共区域,除了医务人员,我希望所有在医院的人员都要注重手部消毒。防止院内感染,需要全员参与,不仅是医务人员,也包括医院工作人员,甚至就诊的病人和家属,全员注重手卫生,尽可能减少感染,这就是整体观在工作中的体现。

洞察应变能力强,有预见性,能够独当一面,这也是麻醉医生的特点,也是我在管理工作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所具备的能力。金银潭医院成为最先打响战斗的地方,我们反应非常迅速,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一点一点在应对,保证整个救治过程顺利完成。  

3

“抗疫工作中,麻醉同行被认可。”

米勒之声:在湖北、武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您觉得麻醉医生发挥出怎样的作用?

张定宇:湖北、武汉疫情的控制是在党中央亲自指挥下,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麻醉医生发挥出了价值和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很多手术不能开展,麻醉医生的“主阵地”从手术室转移到重症病房,他们发挥专业特长、学科优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期,我们对重症患者进行无创通气、高流量给氧,后来尸体解剖发现患者会因为缺氧导致死亡。中后期,麻醉医生大量介入到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与临床医生一起参与巡视和患者管理。不要以为麻醉医生仅仅是插了个管子,这个动作的背后是麻醉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在拯救患者。

  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的监测发现,插管时出现的呼吸道分泌物形成的气溶胶,含病毒量比较大,浓度也比较高,传染风险极高。疫情早期,我们的很多麻醉医生并没有正压头套,这是冒着生命危险去插管,体现出职业素养和能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对麻醉科医生充满感谢和怀念,他们能够适应不同的角色,尽最大努力拯救更多生命。 

4

“麻醉科有希望、有前途,因为它被需要。”

米勒之声:作为麻醉医学博士,医院管理者,您如何看待麻醉学科的发展前景?

张定宇:麻醉学科是医院关键、节点科室,在医院提档升级、基础运营中发挥重要作用。高难度手术是医院水平的标志之一,没有麻醉的保障高难度手术不能很好开展。同时,麻醉医师也担负着生命功能调控职能。这不仅在围术期,在危重病人救治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随着无痛医院的开展,镇静、镇痛等方面不仅被其他科室所需要,更为患者所需要,麻醉学科大有可为。我觉得麻醉学科有希望、有前途,因为它是“被需要”的职业。麻醉医生是受到尊敬和认可的职业,我们要自信、自立、自强。 

5

“是医生,然后是麻醉医生,有为才有位,要主动作为。”

米勒之声:您对麻醉同行有哪些话要说?

张定宇:麻醉医师是医生不是技师,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弄清楚。麻醉医生首先是医生,然后才是麻醉医生。我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有个新闻让我影响深刻。美国的一位麻醉医生,在中国火车上为产妇接生。我当时觉得很诧异,麻醉医生怎么会做这些?他是怎么做到的?后来,我援助了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成为一名无国界医生,更深有体会。医生应该能面对所有的环境,在越是艰苦的环境下越能治病救人。这点我希望麻醉同仁能够记下,不要让“这不是我做”的思维框住自己。

麻醉医生要改变自己原有的角色认知,做好围手术期的管理同时,麻醉科医生可以涉足更多地方,围绕医院发展和患者需求可以做的更多。麻醉医生要将自身的发展和医院发展结合起来,面对医院提出的需求,要有动作主动作为,展示自己。

我在金银潭医院提出做麻醉门诊,现在效果很好,患者获益,结合医院特点开展舒适化医疗,目前金银潭医院无痛纤支镜检查在湖北例数最多。其他科室同事也看到麻醉科学的作用,院内多学科会诊麻醉医生参与成为常态。如果,麻醉医生以工作太忙,没有响应医院领导的诉求,结果会是什么?大家可想而知。医院里的大部分医疗活动都和麻醉医生有关,因为你首先是一名医生。

13061587869047048

一名麻醉医学出身的传染病专科医院院长打响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枪,成为闻名海内外知名的抗疫英雄。

从一名麻醉医生到省级行政卫生主管部门领导,从默默无闻到感动中国,各种荣誉袭来,有人说张定宇走运,运气好。

身患渐冻症,不顾感染风险,敏锐察觉、果敢处置,这不是幸运,是一名医生、一名麻醉医生过硬的职业素养和对患者从始至终的用心、用情。

7231587869047149

在对话米勒之声的过程中,张定宇院长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平时大家都不知道这家医院,而此次一举成名。但我们依旧在努力,需要我们的时候一定能顶上去。”

做该做的,张定宇院长从来没有想过功成名就。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成为“抗疫英雄”与媒体的主动挖掘关系密切。1月28日,《湖北日报》一篇关于张定宇的人物报道被广泛传播,在《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与希望》一文中披露了张定宇隐瞒身患绝症、妻子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情况。

张定宇是中国医生的骄傲,也是麻醉医生的骄傲。

18年前,张定宇师从我国著名麻醉学家姚尚龙教授。师徒似有一脉相承。师生的性格,谈吐,做事风格等如出一辙。张定宇和他的导师姚尚龙教授很像,在做事,做些别人需要的事。姚尚龙作为医疗专家,1998年长江抗洪、2003年SARS救治、2008年汶川大地震……每一次他都不曾缺席。从1998年起,开始医疗帮扶,持之以恒,足迹遍及祖国边陲及内地大部分贫困地区,姚尚龙教授被称为扶贫铁人。姚尚龙曾获得2015中国消除贫困感动奖。张定宇作为中国内地第二位“无国界医生”,湖北省的第一位“无国界医生”,曾率医疗队去过汶川地震,赴阿尔及利亚及巴基斯坦等国开展国际医疗援助。在抗疫战争中业绩斐然,张院长被誉为抗疫铁人,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传承。

采访执行:朝阳,米喳

医学顾问:王婷婷博士

责任编辑:米江,米萱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