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海域出现赤潮!近期吃海鲜,要学会“挑挑拣拣”

2020
04/25

+
分享
评论
福建卫生报
A-
A+
大家吃海鲜一定要注意啦!

紧急通知

@所有人请注意!

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消息

近日,莆田南日岛、泉州惠安县大港湾附近海域发生赤潮

赤潮海域水体呈棕褐色

最!新!消!息!

22日,据泉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报告

惠安县大港湾附近赤潮仍在持续

赤潮海域水体呈棕褐色

面积缩小为1平方公里

赤潮附近海域有牡蛎养殖

目前未受赤潮影响

4961587769970277

赤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

一种异常现象

每年4至6月是赤潮高发期

过去因赤潮导致的贝类中毒事件

时有发生

什么是赤潮?

赤潮,国际上把它称为“有害藻华”,它发生时常常在海洋或湖面上形成一大片红色景象,因此被许多人比喻成“红色幽灵”。

其实,它是水中的一些细菌、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或高度聚集从而引起水体变色现象。

注意了!

由赤潮引发的贝类中毒

是一种毒性较强的有机毒素

67841587769970521

网络图

贝类毒素要警惕!

 麻痹性贝类毒素

是我国海洋赤潮毒素中最常见的毒素之一

约占藻毒素引起中毒事件的87%

据统计

全球每年因麻痹性贝毒

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约为2000起

死亡率达到15%

贝类中毒有这些症状!

一旦食用含有麻痹性贝毒的贝类

毒素很快在体内释放

从而引起人体神经肌肉麻痹

60961587769970623

轻者出现口唇麻木和刺痛感

四肢肌肉麻痹等症状

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目前,麻痹性贝类毒素、河豚毒素等

尚无特效解毒方法

89691587769970698

 为有效预防贝类毒素中毒 

以下事项大家近期一定要注意

01

远离赤潮海域!

千万不要自行采食野外贝类!

专家表示,即便有毒赤潮已经消亡一段时间,受污染的水产品依然会有毒素反应,尤其是对双壳贝类的影响较大。

02

吃海鲜一定去正规市场购买!

大家在购买贝类(如牡蛎、青蛤)等水产品时,应选择去大型、正规的超市或市场购买。在购买水产品时可查看凭证,尽量避免购买来自赤潮地区的贝类

27791587769971743

日常生活中,我们该如何选择海鲜呢?专家提醒,在选购急冻海产时,应留意店铺的冰冻设备、以及存放方法是否恰当。

鱼和虾蟹

买海鲜尽量选购活的,因为海鲜腐坏得很快。

尤其是买蟹,死蟹最好不要买来吃。如果熟龙虾有腥味,则不要吃。新鲜的龙虾不应该有腥味。

冰鲜的海鲜如有浓烈腥味,即可能已开始变质。

不要吃龙虾中绿色的“龙虾肝”。虽然有些人觉得很好吃,但这些器官(肝脏)会储存着毒素,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

贝壳类海产

蛤蜊、蚝、蚌、蚬之类海产,在烹调之前检查一下它们的壳是否仍紧闭,否则就要丢掉。

有甲壳的海产,在烹调之前要用清水将其外壳刷洗干净。

买新鲜鲍鱼、蛏子或象拔蚌等,可用手碰一碰,选取活的、会动的。

贝壳类海产烹煮前,在淡盐水中浸约一小时,让它自动吐出泥沙。浸泡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原来新鲜的海产反会被其中部分腐蚀了的所污染。

在烹饪贝类时,一定要煮熟煮透,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尽量减少食用频率,单次食用量不宜太多。

03

食用贝类请注意以下要点!

✔贝类要煮熟后方可进食;高温下会大大降低微生物污染所造成的食源性风险

✔尽可能避免一次性食用大量贝类,尤其是野生贝类;

✔避免食用贝类周边内脏、生殖器及卵子等发黑的部位;

✔贝类食品烹调后及时食用,剩余部分密封冷藏;

✔肝病患者或免疫缺陷者以及酗酒者,勿生食贝类;

04

出现中毒症状,请尽快就医

一旦食用海鲜后发生中毒,首先要马上拨打120,尽快到医院处理。

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较多,多吃有助于肝脏排毒、加快毒素分解;牛奶、米汤等也可以保护胃肠道,因此在吃海鲜之前吃蔬果、喝点米汤,或可起到轻微的缓解之效。

近期小心提防

赤潮沿海水域的贝类等海鲜食品

赶紧告诉身边人!

END

来源:福建卫生报、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东南网、闽食药闻

编辑:加士伯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