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丽娜
在刘江勤的印象里,他曾接手过一个24周,800克的早产儿,孩子的家庭在上海外地。刘江勤对孩子的妈妈说,母乳喂养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很重要,孩子住在在新生儿病房里,家长就在医院旁边租房,她说自己能为孩子做的就是两件事,一是送母乳,二是每天在出租屋里拜佛祈祷。
有一次下大雨,孩子的妈妈带着挤好的母乳送医院的路上,雨天路滑,一辆摩托车误把她撞倒了。东西和人都倒在雨地上,突然之间,妈妈坐在地上大哭,把所有的委屈都发泄出来,反倒把骑摩托车的人吓了一跳。哭完,妈妈想起孩子还躺在暖箱里面,还需要她的母乳,她就爬起来,继续把母乳送到病房里。
在暖箱住了3个月后,孩子能出院了,但孩子还需要吸氧,家长从外地来,当地也不知道怎么处理,所以不敢回家,又在医院旁边住了2个月。
刘江勤对此非常感动,他告诉家长,你任何时候来找我,我都会帮助你。这个孩子是我们养大的,那么我们也要对他负责。“对一个这样的大的孩子来讲,已经不属于我们管理的范围,但我们仍然希望尽最大的人去给他做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上海一妇婴医院做新生儿科主任多年的刘江勤,一年会接手几百例这样的孩子,在暖箱里精心照顾,送他们回家,孩子也管他叫“刘爸爸”。
01 从医学生到新生儿科主任
在刘江勤近20年的从医求学经历中,有几个重要的人生节点。
第一个节点开始于2002年在路口上选择新生儿科。彼时,刘江勤刚刚从普儿科硕士毕业,彷徨着是否要放弃做医生。在寻找工作之际,到温州育英儿童医院去求职。当时的科室主任林振浪主任(现温医副二院副院长)带他去病房看,看到很多的病人,尤其是看着孩子能够在医疗救助下快速康复,刘江勤深受震撼,感受到新生儿科可能是一个好的学科或职业的发展方向,他感受到了自己专业的价值需求。于是他决定投身其中,从那之后再也没有想过要放弃。在主任的帮助下,慢慢成长为一个儿科医院的专科医生。
第二个节点发生在2005年,刘江勤得到了一个去加拿大培训的机会,主要针对年轻的新生儿科专科医生。在加拿大培训期间,刘江勤作为高年住院医生,在临床工作,参与接生、管理病人、制定诊疗计划等等。这段经历对刘江勤而言,可以说是职业生涯的巨变,在技术提升的同时,也开拓了眼界,得以看到在先进的管理方式中,不仅仅聚焦孩子的个体,而是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来促进孩子的健康。
第三个节点是博士毕业回国之后的选择。2010年时,刘江勤决意回国,然而在接受了那么多的培训,如何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应用和施展开来,是当时比较慎重的选择。接到一妇婴前院长段涛院长的邀请,希望新生儿科与产科合作来共同发展。这称为围产医学,更有利于通过连续性的管理,去解决新生儿的健康问题。
在当下医生的困境中,刘江勤也有过灰暗的儿科生涯,经常被家长骂,收入低,价值感低,处在整个医疗体系的地板上。然而现在对于刘江勤来说,重要的回报不是体现在金钱上,而是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尊重,通过帮助到了很多人而得到承认。
他从很多家庭的沟通交流过程中间,赢得到了很多的尊重,也看到了很多的孩子,通过努力赢回一个健康的生活。这种尊重是没有其他任何东西能够换来的。
02 人性化儿科病房的打造
据介绍,2010年时,国内对超早产儿的救助开始起步,十年间,早产儿的存活率有了大幅提升。2014年至今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刘江勤也在这个行业成长的切实推动与参与。
“我们现在的难题,更多的是28周以下的孩子,这一类我们叫超早产儿。”刘江勤回忆起这个过程,2010年刚接手新生儿科,他统计当时超早产儿的存活率不到50%,1500克以下的孩子的存活率是70%,而欧美国家的超早产儿存活率能超过70%,差别巨大。
于是,在2014年到2018年的五年时间里,刘江勤带领新生儿科做了很多的工作。“很多东西讲起来一点都不起眼,可是它帮助了我们做了很多的质量改进”,着眼细节,但却都是些“重要的小事。
2015年到2016年,刘江勤重新统计这些数据时,发现出生体重不到一公斤的孩子存活率已经达到70%,而1500克以下的孩子存活率则达到了88%。虽然和发达国家如加拿大还有差别,但已经大幅度追赶上来了。
这些重要的小事里,刘江勤举例,一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孩子从妈妈肚子里出来,日后他要成为一个健康的新生儿,中间的过程我们怎么才能知道?
在围产期的管理做的好不好,有一个指标是很容易反映,刘江勤认为它是一个最非常关键的指标——低体温的发生率。
孩子出生以后,从出生到回到TA妈妈身边,如果体温比较低,说明我们在整个环节中间管理有问题。怎样提高婴儿的体温,需要想各种办法。婴儿的体温,是一个非常客观的指标,只要一测量就能知道。WHO对出生时的低体温定义为:生后30-60分钟腋温低于36.5°。发达国家的比例为20%左右,如果我们的比例远远高于这个数值,一定是有些环节可以进行改进。
刘江勤曾和欧美国家做过这组对照。2018年时,欧美国家低体温的发生率只有百分之二十几,我们有70%,后来一妇婴做了一次质量改进,把它降到了50%左右,低于36.5°的还有一半,但低于36°的孩子就很少了。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它的重要性,只是大家很容易忽视。把每一个具体的细节都做到位,整体的质量就好了。”这就是刘江勤所主张的环节管理,严格管理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此外,刘江勤还在实践人性化的儿科病房,包含母乳喂养、袋鼠护理,家长跟孩子的隔离越少越好等,让家庭能够参与到孩子的管理,而不是把家长排除在外。
他的团队做了很多工作,就是让家长能够到新生儿病房里来,为孩子换尿布,可以跟护士进行交流。学习怎么样管理这些小孩子,回去的时候就知道这些小孩子应该怎么照顾,不会害怕,这是一妇婴在营造的一个温馨的早产病房。
刘江勤坦言,现在遇到最大的两个困难,第一是意识,第二是人手。家长来病房探视时需要有人陪伴,需要很多护士参与这份工作,和家长沟通交流,所以对人手要求非常高,但医生和护士都非常缺乏,的确有难度。
这个工作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这个意识,愿意去做,而且不产生任何的医疗费用,但不会给医院带来任何回报。“但我们在倡导的是,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服务”,刘江勤说,袋鼠护理会促进孩子和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促进孩子的康复。一个明显的作用是,它会缩短住院时间,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母乳喂养率,而且家长的满意度也得到提高。
受限于人手,“我们现在也没有办法能够做到24小时不间断地接待家长的探视,只在每天下午会开放给家长,家长提前登记好,就可以来病房给孩子做袋鼠护理。”
03 医疗救助之外,亟需社会支持
在国内,追溯新生儿科的发展历程,大概从80年代萌芽,到2010年的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刘江勤也开始慢慢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新生儿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其中,他希望新生儿科的发展能够得到不同社会的支持与帮助,首先是国家政策制定的倾斜,应当在新生儿阶段增加投入,才能效益最大。
“我曾经有过一个想法,对所有的新生儿,所有的医疗费应该要全部免费,这是我的理想。新生儿界定好为28天以内。”刘江勤补充。
第二则是科技的引领。医学的发展来源于对生命的探索,新生儿的领域恰恰就是在生命的边界和生存的边缘探索,多少周的孩子能活下来,从23周到22周,就是一个科学的探索,整个医学的探索都来自于这些对生命边缘的突破。
第三是希望医生能够得到社会和家长更多的接受,还有包容。医生就像战士一样,需要被包容和支持,才能心无旁骛地去战斗。
家长的互助让刘江勤感动。2014年,有一群同样是在刘江勤照护下的早产儿家长,自发组织起早产儿家长群。这些家长每天都会送母乳到医院,在病房门口问孩子的情况,互相认识并组建了微信群。这些家长会给那些新手的爸爸妈妈传授他们的经验。此后每年都会组建一个新的群,至今已经六年了。
为了更直接地反馈问题,刘江勤也加入到群里。“从2014年到现在,我们每年都会建一个群,一个群都有一百多个家长在里面,他们之间会传授经验,经验丰富的父母也会加到下一年的群里,去给新的爸爸妈妈去传的经验。”这些经验年复一年地往下传,就像滚雪球一样,形成早产儿家长之间的互助网络。
此外,围绕新生儿早产儿的一生,刘江勤强调,社会支持体系不是一个救助体系,救助只是一个极小的部分,我们更需一个完整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保险,包括社会对这些孩子的支持,形成一个完整立体的结构,给予孩子正常的生活。比如公共场所的无障碍通道,平等的教育机会,没有歧视性条款的保险等。
这条路仍然很漫长,但刘江勤已经准备好为此投入一生。
专家简介
刘江勤,副主任医师,儿科学博士,1995年成为儿科医生,2002年成为新生儿科专科医生,2006年以后以早产儿脑损伤为研究方向,2007-2010年期间赴加拿大艾伯塔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学习工作两年。
擅长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擅长早产儿远期随访。擅长新生儿复苏,对新生儿危重症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研究方向在早产儿脑损伤、新生儿窒息,发表SCI收录英文论文7篇,国内重要学术期刊论文10余篇。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