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卫故事 | 接棒60余年,“爱卫”精神永驻小营人心

2020
04/23

+
分享
评论
浙江健康
A-
A+
接棒60余年,“爱卫”精神永驻……

1958年1月5日,毛主席亲临视察杭州市小营巷卫生,并称赞道:“你们这里的卫生工作搞得不错嘛!” 主席的一声肯定,不仅让小营人感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更掀起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新高潮。一时间,“小营巷”成了全国爱国卫生的典范和楷模。

1958年1月5日,毛主席视察小营巷,时任卫生委员的程瑜(右一)正陪同毛主席视察

2003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小营巷调研并肯定说,小营巷卫生工作的发展历程,是全省群众性卫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生动写照,也是全省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有力见证。

2003年12月2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视察小营巷

一代风范,百年传承。60多年过去了,在小营,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卫生红旗的传承接力从未停息,爱卫精神在小营巷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如今,这里依然是全国的旗帜和标杆——先后四次获评全国卫生单位称号,并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健康社区”称号。

小营巷的爱卫故事为何能相传至今?今日,这条205米长的巷子,正是因为有一批可爱的人生活在其中,才让“红巷”变得鲜活和灵动。

“爱卫”事业 八代相传

这些年,99岁高龄的应爱珍老人已经记不清很多事,但提及自己曾经的身份——小营巷第三代卫生委员时,依然心潮澎湃。

卫生委员,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岗位,在小营巷却是人尽皆知。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小营巷时,便由第一代卫生委员程瑜陪同。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几代小营人都在程奶奶讲述的毛主席故事里、在她唱着的“……卫生工作要紧跟上……”的歌声里成长。

1971年,51岁的应爱珍从棉纺厂车间正式退休。也就是那一天的下午,她到来到小营社区报到,从第二代卫生委员吕素华的手中接棒,义务成为第三代卫生委员。

在那个人人“学小营、赶小营”的年代里,应爱珍丝毫都不敢怠慢。每天早晨,她都准时从家里出发,社区的条条巷子便是她的工作“岗位”;她的目光总是停留在垃圾桶旁、污水沟边,哪里脏了就扫哪里;小营巷有上百户人家,她总是逐一走访,检查玻璃窗户、水缸是不是干净……

应爱珍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一干便是27年。1998年,当她二次退休时,已经是一位78岁的老人。

但是这里的人们仍记得,那几年,年过八旬的应奶奶依然“闲不住”,巷子里,还常常留下她拿起扫把抹布四处检查卫生的身影……一种时代精神,也随之定格在这条巷子里。

如今,卫生委员已经传到了第八代,“90后”的朱凌翔接过了这根“接力棒”。2017年11月,朱凌翔一到岗,除了完成卫生委员的例行工作外,他还给自己增加了一项任务:拜访巷子里的老居民。

在60多岁的社区居民吴妈家里,朱凌翔看到她悉心养着数条金鱼。吴妈告诉她,小营巷的前辈们习惯在水缸里养金鱼,在那个没有杀虫剂的年代里,金鱼就是孑孓和蚊虫的“天敌”,自己将这一传统保留至今,夏天到了,家里的蚊虫一直很少。

这个细节,给了朱凌翔极大的触动。“我作为卫生委员,我有义务传承和推广这些民间的智慧。”

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学设计出身的朱凌翔还画了一张“小营巷社区环境卫生区域图”,把物业环卫区域、景区环卫区域、道路环卫区域等用不同的颜色标注。现在,这张实用的地图分发到了每位社区工作人员手上,垃圾分类这件“小事”也就随时随地都有人监督了。

“小营巷是全国的‘卫生红旗’,身为一名爱卫精神的传承者,我们一定会让这面红旗继续飘扬。”朱凌翔由衷地说道,如今,许许多多的小营人,都自愿加入了爱国卫生的光荣队伍。

“爱卫”品牌 愈加鲜活

几年前,小营巷社区率先成为了杭州“垃圾不落地”试点——不设垃圾桶。这在有着3600多户居民的小营巷社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

不同性质的区域,管理垃圾的方式、物业公司都不相同。小营巷社区内,除了居民生活区外,还有医院、酒店、写字楼、文保单位。如何让不同区块的垃圾回收工作都符合社区管理规定?

2017年,小营巷社区启动了垃圾不落地3.0版——“333敲门行动”,社区联合居民、志愿者、物业,建立垃圾袋使用约定、分类约定、配合时间约定,并开展一系列垃圾分类行动。这一全新的垃圾回收模式,填补了院落式垃圾分类不落地的空白。目前,社区垃圾的分类率保持在80%以上,实现了垃圾减量。

此外,小营巷再次拓展“爱卫”品牌。2017年5月,全国首个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在国家3A级旅游景区小营江南红巷正式揭牌落成。该馆与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纪念馆、红巷生活馆、小营健康公园等共同构成了“三馆两廊一园”的红色阵地。

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

1972年,小营巷56号墙门被辟为“毛主席视察小营巷卫生工作陈列馆”,以此纪念毛主席视察小营巷社区卫生工作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40多年来,小营巷不断地挖掘老物件、老故事充实纪念馆,鞭策大家不忘主席的鼓励和期盼。

2017年,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毛主席视察小营巷六十周年,小营街道对纪念馆进行全面改造,历时两个月,提升后的纪念馆分为“西子情缘”“视察纪实”“后人忆往”“小营故事”“梦想之路”五大篇章。走进纪念馆序厅,将以三层递进式、立体化的设计。展厅内,空间敞开,保证参观流线的畅通;照明设计则将使整个展厅更为明亮、大气。场馆还原1958年毛主席来到小营巷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场景,也以此激发居民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热情。

“爱卫”精神 创新局面

面对疫情来袭,今年的小营·江南红巷更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座坚强堡垒。

“疫情抗击战”启动后,小营巷社区再次出发,掀起了一场新的爱国卫生运动。全体党员骨干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的先锋作用,自觉组建“战疫红管家”,形成“社区-网格-楼道-责任点”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合力编织战“疫”防护网。

2246人次、6800次宣传筑起疫情防控一线的“红色堤坝”。寒风中,爱国卫生工作的旗帜在小营人心中始终高高飘扬。

一批批“最美小营人”勇往直前,“敢为天下先,甘做孺子牛”的红巷精神,深嵌在每个小营人骨髓中。他们各显其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这场战“疫”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平均年龄70岁的红巷老舅妈,退休不退岗,活跃在一个个楼道、卡点,如同一道道的“中国红”飘扬在小营巷的街头巷尾。最美小营人金建明用“乡言村语”编唱“三句半”,让群众牢牢记住防疫“少出门、勤洗手、戴口罩”9字真言;小品演员“吴妈”与她的团队编排小品,号召大家做好卫生清洁工作。

从石板铺就的方谷园、到见证历史变迁的太平天国听王府,在小营巷每个窗口墙门,都进行打扫、通风、消毒,扎实细致地做好切断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另外,社区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作为全力支撑抗“疫”的“大后方”,智斗疫情。以行政区域地图为基础,融入隔离点、卡点、医疗服务点等各类防疫官方数据,制定“防疫地图”,根据数据变化动态更新,通过微信等平台及时“上线”,确保第一时间能找到各个点位、提供服务、落实管控。

“一直以来,小营人秉承爱卫精神,努力让基层治理更精细,服务百姓更贴心,大家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就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小营巷社区党委书记曹琛说。

供稿:杭州市上城区小营街道办事处

来源:浙江省爱卫办、浙江省爱国卫生发展中心

编辑:陈晨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