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药物“金花清感”背后:专利1亿转手,曾登陆港股

2020
04/23

+
分享
评论
药闻社
A-
A+
文来源拇指医药,作者:稿王   
 

光环之下,金花清感颗粒背后却存在种种问题。

4月14日,在中国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三药”获得了正式批准,在说明书中加入了“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内容。  
“三药”指的是以岭药业生产的连花清瘟胶囊、红日药业生产的血必净注射液,以及北京聚协昌药业生产的金花清感颗粒。此前这三款中药被列为新冠肺炎治疗“推荐用药”。  
资本市场上,“三药”表现十分抢眼以岭药业早在连花清瘟增加适应症之前,就已经有多个涨停,14日之后更是连着三个涨停板;红日药业在14日下午信息公布后,连续两天一字板涨停。  
相比之下,“金花清感颗粒”就稍显神秘了。与已经广为人知的连花清瘟、血必净不同,金花清感颗粒2016年9月才正式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和上市许可。今年4月8日,国家药监局发布公告,将金花清感颗粒转为OTC药物,意味着消费者可以在药店随意购买,无需处方。  
在外界给予高度关注的连花清瘟和血必净面前,金花清感的低调掘金,很少有人察觉。  


1

    
 

 
3月31日,以岭药业披露2020年一季度业绩预期。由于连花清瘟胶囊的热卖,一季度公司净利润同比上升50%以上,预计将超过4.33亿元。这一利润额相当于以岭药业2015年全年净利润,也超过了公司2019年上半年的净利润。
 
红日药业的血必净则略微逊色。公司在4月10日披露的2020年一季度业绩预告中表示,血必净在去年遭遇医保砍价,价格下降了46.54%,因此“一季度收入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按此表述,血必净注射液今年一季度销售量大涨了约50%。  
金花清感颗粒背后没有上市公司。但不难推测,作为新冠治疗用药,其销售量上升超过50%是大概率事件,聚协昌药业应当在这三个月里赚的盆满钵满。  
与连花清瘟和血必净等成熟药品不同,金花清感颗粒诞生以来,一直就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围绕这个药物的争议不断,背后的资本运作强度也十分惊人。  
金花清感颗粒,最初叫做“金花清感方”,源自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名方“麻杏石甘汤”,以及明清时期的名方“银翘散”,诞生至今不过10年时间。  
2009年,为了对抗甲型H1N1流感,北京市政府投入1000万元,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开发出了世界上首个针对甲流的中药方剂:金花清感方,后更名为金花清感颗粒。  
 
2009年12月30日,北京市药监局批准,北京市鼓楼中医院以“院内制剂”的形式,生产金花清感颗粒,并调剂到全北京30家医院进行临床使用。  
“院内制剂”是一个中国独有的概念,大部分是中药制剂。这些中药品种有的来自于祖传秘方,有的来自于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总结。这些药品要想真正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却又会遇到申报费用、审批周期、临床验证等诸多困难。因此在1989年,原国家卫生部颁发了《中国医院制剂规范》,以“院内制剂”的形式,对这些药品加以管理。  
院内制剂并非正式上市的药品,其使用范围也仅限于申报医院内部因此当年北京才要特批,由鼓楼中医院生产,调剂到其他医院使用。  

根据金花清感颗粒的研发单位认定:该药可以缩短流感症状持续的时间,使患者发热的时间从26个小时缩短到16个小时,改善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用药以后,患者呼吸道症状的痊愈和改善率从89%升为95%。

不过,这一疗效数据缺乏临床试验支持,研发单位也并未发表论文、公布临床数据。因此,当时金花清感颗粒被冠以“中药版达菲”的美名而推广使用,遭到了一些医学专家的质疑。


2


 

 
 就在北京市特批使用金花清感颗粒、专家们提出质疑的同时,诡吊的一幕出现了。  
2009年12月7日,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与北京市卫生局临床药学研究所签订知识产权转让协议,御生堂独家获得了金花清感的全部知识产权,转让金额为1亿元。  
 
外界对于一个博物馆出资1亿元收购金花清感颗粒表示无法理解。但一个月之后的2010年1月31日,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公告,才将谜底捅破。  
当时这家香港公司叫作保兴发展(HK01141)。公司公告称,御生堂支付了500万人民币定金,保兴发展将通过股东贷款或注入股本,拨付其余的9500万元。  
保兴发展并不是一家医药企业,只是一个在港上市的壳公司,2004年时就被拥有“壳王”之称的孙粗洪控制。孙粗洪为人低调神秘,外界甚至没有他的照片。  
2009年上半年,苏州大方特种车股份有限公司想借保兴发展的壳登陆港股,但中途生变。孙粗洪在套走3亿元之后,壳还是没借出去,下一个进入这个壳的就是北京御生堂。  
2010年2月1日,保兴发展发布公告,出资1000万元收购北京御生堂国药全部股份。御生堂国药是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全资控股方,这意味着保兴发展控制了金花清感颗粒这个品种。  
保兴发展还信誓旦旦,花6000万收购了一家中药生产企业“北京协和康友制药”,准备开足马力组织金花清感颗粒的生产,计划半年内完成新药审批,上市销售,预计每月销售利润高达1亿元以上。  
至于那9500万元是否实际支付,没人知道。当时发明药物受到国家表彰的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知道金花清感颗粒“1亿元”的转让过程,当然也没分到所谓的转让费。  
不过,并没人深究这1亿元转让费的事情。因为2010年年初,甲流疫情早已烟消云散,金花清感颗粒自然就没人关注了。  

预想中的“月利过亿”转眼成为过眼云烟,保兴发展改名为“北京御生堂”也没能改变其仙股的命运。由于金花清感颗粒卖得不好,公司连续两年亏损都在1亿元以上。2012年8月9日宣布,北京御生堂计划出售全部药业业务,交易价格为9900万港元。  
如果2010年保兴发展真的支付了9500万元的知识产权转让费,2012年又以9900万港元出售制药板块,那么相当于不赔不赚,把金花清感颗粒清仓了。  
原本以为金花清感颗粒从此“泯然众人”,但没想到在甲流疫情过去10年后,这款药物以“新冠治疗药物”的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光环掩盖了过去种种不堪,金花清感颗粒完成了华丽转身。  


3


 

 
根据企查查显示,目前金花清感颗粒的生产企业是聚协昌药业,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为在香港注册的北京御生堂国药控股有限公司。
 
白建疆是聚协昌药业的法定代表人,也是御生堂国药的总裁,当年签约1亿元购买知识产权的,也是此人。  

聚协昌药业改过两次名字。最早的名字就是北京协和康友制药,2010年2月11日被保兴发展收购后,改名叫作“金花清感药业”,法定代表人也变更为白建疆。2011年2月,公司名字又变为现在的聚协昌药业。
 
有意思的是,今年3月17日,公司增加了“货物进出口、批发药品”等新的经营范围显然是为了金花清感颗粒出口海外而做的准备工作。  
聚协昌药业及其实际控股的香港御生堂国药背后,还有着一个更大的医药企业:御生堂集团。  
御生堂最早可追溯到明万历36年,山西榆次的白家药铺。白家世代行医,乾隆二十年(1755年),白家后人白凌云卸任御医告老还乡,据说乾隆皇帝亲笔写下“御生堂”的牌匾,白家从此迁到北京悬壶济世。  
然而经过百年的风云激荡,御生堂这个字号早已淹没在历史中。1997年,做药品销售起家的李青江一手将“御生堂”这块老牌匾从故纸堆中挖出来,建立了一个拥有几十家子公司的御生堂医药集团。  

(图为李青江)  
御生堂在国内医药界并不算出名,其产品多以保健品为主,例如“宫廷强阳保肾丸”、“肠清茶”、“糖脂茶”、“通便胶囊”、“丹参红花茶”等。这些产品的名字倒是如雷贯耳,主要是因为经常出现在各省市药监部门查处违法广告的名单上,还上过中央级的年度违法案例榜。  

(御生堂违法广告当年被抓典型)  
另外,北京御生堂制药曾在2016年因严重违规,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收回了GMP证书。这是药监部门可以实施的最严厉处罚。  
御生堂旗下的中医馆也不是太争气。深圳御生堂中医馆因为违规执业被查过,苏州御生堂中医馆因为无资质开展精神科治疗,也被查过。网络上,曝光各地御生堂诊所的信息也不少见。  
几乎可以这么说:御生堂这块招牌底下,仅有金花清感颗粒还算得上“正能量”。  
但是金花清感颗粒和御生堂集团关联并不强。从股权关系上看,李青江旗下的御生堂集团只参与了“白氏后人”白建疆的北京御生堂中医门诊部30%股份,该门诊部与聚协昌药业同为香港御生堂国药的子公司。  
但白氏另一位后人白建勋则是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法定代表人,李青江是这家博物馆的创办人。白建勋同时还担任上述门诊部的高管。  
金花清感颗粒受到官方认可,不知御生堂集团能在其中获益几何?  
作为旁观者,相信大家都不希望看到一款能代表中国的战疫中药,被个别常年踩线的企业坏了名声!  
(读完本文,你应该还会有很多疑问,我们也确实选择性的剔除了一些信息,但是留下了清晰的线索,有心的读者可自行补充。)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金花,颗粒,药业,发展,北京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