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陕西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进驻武汉市第九医院,交大一附院11名队员进入该院重症监护病房及普通病房工作。在抗击疫情最困难、最艰巨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精神、精湛的技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疫情防控的第一线。
2月2日,由马现仓副院长带队的陕西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出发,来自省内9个地市41家医院,共有人员121名,其中包括交大一附院的5位医务工作者,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七楼西病区同时援助九楼西病区护理工作。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2月4日,施秉银院长带领3名专家紧急集结,驰援武汉。2月7日,来自医院本部、长安区医院和东院的30名医生、100名护士和3名管理人员共133人组成的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集结完毕,一支信得过、顶得住、堪当重任的优秀战队接管了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的两个新病区,共64张床位,主要用于接收危重症患者。
2月19日,由医院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呈生教授带领的“新冠肺炎科研攻关”团队奔赴武汉,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临床专家、学者合作开展新冠肺炎的科研攻关。
今天上午,张呈生、王晓蕊、曾琪琦、秦红玉、胡方这五位科研工作者平安归来,至此交大一附院援鄂医疗队158人全部安全返回。
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张建平巡视员、一附院施秉银院长、副院长王茂德及人力资源部、组织统战部、科技部、工会、临床研究中心、精准医学研究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前往隔离点迎接。
王茂德副院长主持了欢迎仪式,并对张呈生教授团队在60多个日日夜夜里寻找新冠病毒的发病机制和新的治疗方法和途径所做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凯旋的五位英雄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期待他们后期硕果累累。
张呈生教授简要介绍了他们在武汉的工作情况。几乎天天是从早上七点进实验室一直到晚上十二点多,严格按病房的防护措施执行,穿着防护服戴着三双手套,两个月没有休息一天。他表示,要只争朝夕,与时间赛跑,努力早日攻破新冠肺炎病毒的科学问题。在隔离休养期间,仍然会牢记使命,继续工作,尽快回到工作岗位。
施秉银院长在讲话中指出,武汉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后,张呈生教授一直很关心。这段时间团队的科研情况和工作情况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科技厅和省卫健委的支持。今天,他们是医院最后一批回归的援鄂队员,也是陕西省援鄂医疗队中唯一随队的专业科研团队,他们的凯旋代表着医院援鄂任务的顺利完成,希望他们好好休养,早日回到医院。
工会高毅军副主席代表医院给队员们送去鲜花和慰问品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张呈生教授在一直从事冠状病毒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张教授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施秉银院长的支持下,想方设法争取资源,开展相关工作,以武汉的重症病例为临床资源,取标本做深入研究,并于2月19日带领王晓蕊、胡方、秦红玉和曾琪琦四位队员驰援武汉。
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张呈生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临床专家合作开展了多个新冠肺炎科研攻关项目,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发病机理多组学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重症新冠肺炎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以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超级传播链”的临床研究。
新冠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包括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依然不清楚。COVID-19发病机理多组学研究拟通过先进的多组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探讨新冠肺炎的发病机理,发现和鉴定与疾病发生发展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包括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科学基础。该项目同时获得了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新冠肺炎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尿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ARDS是一种以肺部广泛炎症为特征的严重免疫学和炎症性疾病,目前干预措施有限,没有有效药物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免疫调节、增殖分化修复以及抗菌作用等,在ARDS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间充质干细胞技术用于治疗若干重症患者初步显示安全性、有效性。
64个日日夜夜,对于科学研究来说时间虽然略短,但是能够深入到疫情最为严重的一线所获得第一手资料至关宝贵。相信带着这些真实数据和研究资料,张呈生教授团队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有重大的研究进展和突破,在国际疫情迅速蔓延的形势下,贡献中国力量,为赢得疫情阻击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保障。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