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命途多舛的民营医院来说,大起大落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当下面对医疗用户需求减少的市场寒冬,又遇疫情的艰难生存环境,目前给民营医院支招的理论和方法甚嚣尘上。提供所谓解决方案与民营医院业务发展并不契合,并没有把商业模式想透彻。对业绩量提升的期望也只是一个推测,距离应用和落地存在大量的问题没有解决。
我们“院长说医事”运营策略团队,强调结合现今防控疫情环境,在现存量市场上,缩小重点或者是更好的策略。总结出相对契合民营医院自身资源做转型,找出路的经验。希望能够为民营医院业绩量提升提供一些框架性的逻辑思考和落地实操的启发。
一、民营医院如何打响自救行动第一枪?
1、民营医院已处于全面复工复诊阶段,从开始缓慢恢复日常医疗服务角度看,4月份,首要任务,医疗服务业务量能否恢复或基本维持在2019年同期水平的60%~70%或以上。事实上,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如果仅看一季度民营医院业绩量呈现出断崖式下滑的话,那么,在现金流尚不宽裕支撑医院运营不足12个月的情况下,二季度业绩量走势还会与一季度十分一致。这其中,与民营医院未能把“自负盈亏”这个资产负债表,保持在平衡和发展的复苏之状态和保有量的策略不无关系。显而易见,医疗服务有多优质,回报就有多大。这种“真核实力”将是民营医院自救复苏的磐石。
2、尽快调整现有业务科室,转向支持中长期需求驱动的、业绩基本面数据有非常明显反弹的业务形态。比如,依靠精耕细作打造出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病医疗与健康管理的服务差异化,用最低的成本为医疗需求用户创造价值,这种核心竞争力和诚信品牌重塑的“马太效应”且会持续到二季度业绩量数据会大超预期。这才是非常具体且有成效的实操方法和最大的挑战。
3、自救行动不管来自于内部主动还是外部趋势推动,毕竟,医疗需求用户想要的要么是高性价比的实惠,要么是高品质的享受。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做有迹可循的选择,以更有产品力和革命性的医疗服务产品为契机,才是突破困境更好的出路。
二、值得民营医院深刻思考的是如何发展成长型?
民营医院现今生存不易,且行且珍惜。如果能够以医疗技术产品向上的同时,品牌形象重塑也要向上为发展新路径的突破口,成为更好的社会办医补充,那才具有真正的实际意义。
就民营医院市场机会而言,做防御性的内功修炼战略比直接进攻更有力量。无论是价值洼地处于业务营收、产品创新表现,还是新的增长曲线方面,当前面临的市场局面,显然是产品创新力、品牌竞争力、定价策略的用户认可度。
1、民营医院业务主体至少还要面临1个季度内营收下降和医生资源供应链问题的困扰。以往传统低门槛的医疗服务,在新技术、新应用方面难见创新之举。不仅在原领域难获加分,还在狭小的细分市场不能突破增量的桎梏,落得连年亏损;
比如,专科业绩量高度依赖营销,但营销有其波动性较大的周期性,加上业务模式缺乏产品竞争力创新,导致业绩量受阻和下滑,市场份额被蚕食,医院的盈利能力低下也在情理之中。这些短板自然就决定了民营医院营收率,不能简单类比为成长型医院,成长型医院具备极强的医疗服务创新实践能力和学科实力业务效应,能满足用户医疗服务需求供给与营收模式具备一定的稳定增长性预期表现,波动性较小。
2、在疫情继续防控特殊时期下,民营医院业务提振的重点不仅在于提升业绩量,更加在于对行业政策利好的深刻理解。要清楚政策利好不能缓解民营医院的燃眉之急,只有一个优先级:活着!只有活下去,才能有涅槃重生。
如果民营医院依然延续老的营销套路,在堆积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行动的同时,反而失去了品质提升、技术走心的内涵。众多民营医院在“鱼与熊掌都要兼得”的希冀之下,拿那种中规中矩的“耍花活”自救的举措,并没有获得需求用户的接纳。匪夷所思之余,必然也拉低了医疗服务的档次。
民营医院自救是站在行业品质高度打动用户需求的行动。让医院活下去“自救”行动的时机就是复盘行业积淀、市场需求、技术段位,将资源分配给最需要的业务,通过不断业务线深耕与口碑营销,为医院成长型升级造势呐喊。这应该是民营医院当下组织调整、优化升级成长型的心态和思路。
作者:郭俊 主任医师 “院长说医事”团队创始人,资深医院运营管理职业院长 联系微信:GJ092653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