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自我判断是否得了慢性胃炎?医生告诉你怎么吃才健康
胃病是永远的话题,养肠先养胃,有句话"十人九胃",由此可知,很多人都有胃病。人吃五谷杂粮,胃是我们的消化器官,虽说它很强大,能分泌胃酸,消化各种食物,但它是最容易出故障的,其中慢性胃炎就是最常见的一种。
如果有下面的症状,你就有可能得了慢性胃炎。
1.腹痛、腹胀。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与溃疡病相反,这些症状在空腹比较舒适,饭后症状较重,这可能是因为慢性胃炎患者胃纳舒张功能障碍。进食量不多但觉过饱。患者常诉“胃弱”或“胃软”。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
2.食欲减退。慢性胃炎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或虽有食欲,但进食后或进食过量或进食生冷食物后,即感胃脘部胀满不适或消化不良。
3.便秘或腹泻。大便秘结,数日1次,质地硬。或腹泻,大便稀,1日数次。
4.有的慢性胃炎患者出现反酸、烧心、嘈杂不适、噯气。
5.久病患者可见虚弱的表现如身体疲乏无力、神情倦息、失眠多梦,贫血。
如何诊断是否得了慢性胃炎?
一般来说,如果自己觉得有饭后上腹部饱胀、疼痛等症状应考虑到慢性胃炎。但肯定诊断,进一步明确部位及程度就必须通过胃镜及胃粘膜活组织检查,同时还需除外其他引起本病症状的些病,常见者有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肝炎及慢性胆囊炎。切不可满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最主要、最有价值的方法。胃镜及胃镜直视下的粘膜活检可以明确病变部位、是否活动和病变的严重程度。做胃镜前,要求被检查者,首先做系统体检、心电图和病毒性肝炎标记物的检查。急性咽炎、腐蚀性食管炎、重症心脏病、肺部疾病和精神病患者不能做胃镜检查。检查的当日要空腹。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胃镜下改变为:胃粘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或呈花斑状,有时可见散在糜烂,粘液分泌增多,常有灰白色或黄色渗出物。病理改变的特征为胃粘膜内有炎症细胞浸润,腺体完整。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镜下改变为:胃粘膜呈灰白色、灰黄色或灰绿色,同一部位的粘膜深浅不一致,萎缩的范围可以是弥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的,粘膜变薄而凹陷,境界常不明显。血管透见,可见到粘膜内小血管,重者可见到粘膜下的大血管呈树枝状。病理改变特征为腺体萎缩,固有膜炎症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可以见到上述两种表现。
2.胃酸的测定是反应胃分泌功能的主要指标。慢性胃炎患者胃酸的分泌功能多正常,严重的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菱缩胃炎的胃酸分泌功能下降,甚至无酸。
3.胃蛋白酶原、内因子、胃泌素及壁细胞抗体的测定,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和分型均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4.幽门螺杆菌的测定,幽门螺杆菌是唯一能在胃生存繁衍的细菌,能让胃炎反复发作,甚至发生溃疡或者癌变。最常用最简便的方法是呼气试验,包括C13和C14的呼气试验,C14不适合小孩和孕妇。
幽门螺杆菌
发现自己得了慢性胃炎应该怎么做?
一定要配合医生的治疗,争取尽快康复。
1.轻症胃炎可适当活动,慢性胃炎急性发作时应卧床息。
2.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适当的选择一些适合于自己的中西医药物,并坚持一段时间的治疗。
3.配合药膳治疗,患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用一些食疗方法即药膳治疗,可能会受到一定的有益作用。
4.定期复查,防止癌变,严重的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特别是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因此,要定期复查,发现癌变早期手术治疗。
5.慢性胃炎患者病程长,病变容易反复,有的患者担心癌变而整日优心仲仲,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应该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必胜信心,以期早日康复。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也要注意定期复查。
6.平时要少用或禁忌使用某些对胃有刺激性的东西和药物,如必须使用这些药物时,请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同时加用胃粘膜保护剂。
7.饮食要有规律,早餐一定要吃,不要服用有刺激性的饮品,如浓茶、咖啡、辣椒等。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细嚼慢咽,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
慢性胃炎很严重?能不能治愈?
一般来说,慢性胃炎的病情并不严重,但随着病变的发展,慢性浅表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严重的菱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过去认为萎缩性胃炎的病变不可逆转,近年来的研究证明萎缩性胃炎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变部位萎缩的腺体是可以恢复的,从而改变了本病不可逆转的错误观点。所以说,得了慢性胃炎,也不用杞人忧天,应该积极的治疗至痊愈,而不是肚子疼了就吃药,不疼就万事大吉。
生活中如何预防慢性胃炎?
1.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提倡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避免进食过烫的食物,不饮浓茶,不食生冷食物,少吃有刺激性的东西。
2.加强饮食卫生,有规律的饮食,养成不吸烟、不酗酒的习惯。
3.不用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如必须应用时应同时加服胃粘膜保护剂。
4.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贫血、胆汁反流等。
5.检查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应该尽快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
慢性胃炎的患者,应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慢性胃炎是可以治愈的,增加信心,配合医生战胜病魔。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