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囊腺瘤术后为什么会出现漏斗胸?
肺囊腺瘤术后经常会出现漏斗胸,表面上看,二者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关系,但仔细分析后会发现,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肺组织切除后形成的额外负压,是导致漏斗胸的罪魁祸首。
肺囊腺瘤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疾病。新生儿或者在婴幼儿时期一旦发现,往往需要手术治疗。但是,很多做了手术的患儿会在随后出现漏斗胸。这样的患儿我们在临床中经常会遇见。医生和家长都会为此感到疑惑,为什么这样的手术后会有漏斗胸发生呢?这似乎是一个非常难以解释的问题。不过,只要仔细分析漏斗胸的形成机理,不难看出二者之间的联系。漏斗胸的形成有很多的假说,但最终的形成机理都是统一的,那便是外力的作用。比如先天性膈疝术后的漏斗胸,就是关于外力作用的最直接的证据。肺囊腺瘤手术后,如果说存在外力牵拉的话,首先会让人想到粘连的可能,这是很多术后漏斗胸形成普遍存在的因素。但是,肺囊腺瘤手术实际上只是做了肺组织的切除而已,这样的手术术后即便有粘连,似乎也不会存在直接牵拉前胸壁的粘连,因此这种可能性不大可能存在。 直接的外力作用不存在,是不是就否定了外力作用的可能呢?并非如此。直接的或者可见的外力不存在,应该关注一些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外力。对于胸壁来说在,这样的外力是存在的,那便是胸腔内的负压。负压的作用方向是向胸腔内的,如果这样的外力作用于前胸壁的话,恰好与形成漏斗胸需要的外力方向一致。那么,这样的负压存在吗?当然存在。婴幼儿肺部的容积本来都不是太大,而在实施肺囊腺瘤切除手术时,往往会有大面积的病变和肺组织被切除。此时肺的容积往往会减少一半甚至更多。肺组织容积突然减少哪怕只有一半,那将相当于胸腔内的空间多出了一半。肺组织不可能在极端的时间内将这一半的空间填充满。既然如此,其后果就非常明确了,那将必然导致负压的增加。婴幼儿的胸壁是极其柔软的,而由于解剖的原因,剑突附近是活动度最大的部位。在明显增加的负压作用下,此部位会优先下陷,于是漏斗胸便不能避免了。 由此可以看出,肺囊腺瘤手术之所以能形成漏斗胸,这并不是一个偶然的并发症,而是极可能出现的大概率事件。所以说,在对低龄患儿实施肺切除手术时,一定不要考虑到这样的可能。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