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医改蝶变:构建“三大闭环”重塑县域医共体
记者:万笑笑
通讯员:朱佳欢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浙江长兴,中国长三角一个县域城市,拥有落实国务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表彰激励县、国家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和浙江省综合医改先行先试县等多项荣誉。
2018年,浙江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的意见》,将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作为浙江省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要抓手及深化县域综合医改的重要平台。2019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长兴召开浙江省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闻发布会,推广浙江经验。可以说,长兴医改1.0时代已经坐拥无限荣光。
那么,接下来的长兴医改2.0时代,长兴医改还将有哪些亮眼举措?这也是交给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浙医二院长兴院区)的一道必答题。马岳峰和同事们也正在用构建“三大闭环”,即传染病防控闭环、慢病管理闭环、区域急救闭环,积极解题。
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浙医二院长兴院区)院领导合影(右七为马岳峰)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马岳峰上任后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浙医二院长兴院区)被指定为新冠肺炎诊治定点医院,使命加身,重任在肩。
“疫情形势不容乐观,全集团都要动起来,培训全覆盖,确保不漏掉一个病人,确保医护人员一个不感染,会后立即落实!”
“我们必须清醒预判形势,早做一步,抢先一步,绝对要掌握主动权。”
“再苦再累我们都能顶着,但绝不让一个医护倒下,这是底线。”
急诊出身的马岳峰凭着高度职业敏感性,对集团内的疫情防控行动进行部署。从1月17日吹响集结号,到1月28日长兴县确诊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再到2月17日唯一一例确诊患者治愈出院,再到3月2日浙江省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等级调整为二级,整整46个日夜,全院1300多名员工用自己的“尽心”,努力换取人民群众的安心。
疫情防控战,基层是基础。1月20日起,集团院长马岳峰、党委书记孙海明、医院管理顾问赵小英、党建指导员刘勤和其他班子成员,分头赶赴8家基层分院和84个站点进行全面督导,到边到底,一个不少。
同时,集团的8家乡镇(街道)分院和总院同步启动战时机制,600余名员工全部放弃休假、一起并肩作战。他们不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个村(居)站点当好预检分诊的“守门人”,还要每天随访监测当地居家隔离人员的健康状况,担负交通卡点测量体温的任务,进村入户宣传防控知识,甚至参与环境消杀等工作。
正是由于医共体集团打破壁垒、全盘统筹抗击疫情,在湖州全市首推全闭环管控流程,让长兴首例也是唯一确诊患者最早从乡镇报告上来。
基层发现,120负压转运,县医院定点隔离,专家团会诊治疗……第一时间,无缝衔接,环环相扣。21天时间,确诊患者出院,无二代感染病例。从1到0,闭环防控的优势体现出来了。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长远。
经过疫情考验,马岳峰更加意识到建设严防死守传染病防控体系的迫切性,而基层人员能力不足,村卫生站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逐渐暴露,是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中的痛点。
“村卫生服务站建设一定要标准化,家庭医生的培训一定要规范化。”针对问题,马岳峰提出了“两化”建设要求。
3月18日,浙江省政协主席葛慧君一行来到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龙山分院调研,点赞了医共体疫情防控的创新举措并邀请基层代表赴杭州介绍经验。
3月30日,浙江省政协举行民生协商论坛,围绕“加快健全我省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协商议政。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的“两化”建议传达到了全省层面。
如果说健全传染病防控体系是出于对公共卫生的思考,那么慢病管理寻找的则是医共体深化推进的突破口。
4月8日,是龙山分院康复联合病房启用的日子。这也是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浙医二院长兴院区)推进医共体融合发展的又一新举措,亦是落地慢病管理的重要一环。
“病人转下来,医疗技术跟下来,不仅能带动成员单位能力提升,同时也能提高人民医院床位周转率,并且降低病人费用负担,让三方受益。”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院长马岳峰表示,建立联合病房仅仅是第一步,开展慢病管理、开设联合门诊都是推进医共体行之有效的手段。
据长兴疾控统计,长兴县慢病发病人数约15万,占比超过20%,其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人数约8万,慢病防治任务迫切且艰巨。
2020年伊始,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对慢病健康服务管理作出探索,联合8家分院辖区内的16个行政村,示范推行医防融合新模式,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共建共享,促进健康。
“从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我们通过医防融合模式打造慢病闭环管理圈的根本落脚点,是让老百姓少生病、不生病。”在慢病健康服务管理示范村建设启动仪式上,马岳峰如是说。
医防如何衔接?长兴县人民医院医共体集团给出的答案是:让县级专家转变理念,到基层去,到村里去,到群众身边去做疾病提前干预。
县级专家定点服务一个行政村,开设全专科(县乡村三级医生)慢病联合门诊,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站为患者进行诊疗,加入到家庭医生队伍有针对性为患者解决实际难题;各分院和卫生站医生通过跟学和实践逐步提升服务能力,做好慢病患者的日常管理和分类;志愿者协助家庭医生开展健康服务工作,督促引导慢病患者的规律用药、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提升患者自我管理效率。
一个县-乡-村-志愿者联合健康服务的模式日趋成型。
在慢病患者中,除了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人群,还包括了肿瘤患者。
3月23日,浙医二院长兴院区肿瘤综合管理中心成立。通过专员提前介入、专家MDT会诊、优先检查检验、协助双向转诊等有效手段,构建起四大机制,即疑似肿瘤病人发现报告机制,院内多学科协作救治机制,出院病人闭环式管理随访机制,肿瘤大数据库动态梳理机制。
“试运行两周,发现77例恶性肿瘤,仅3例要求转院治疗。即便是外转的患者,也对我们的服务表示了认可和感谢。”马岳峰相信,随着最新一代直线加速器的投入使用,医院将成为湖州地区唯一一家集手术、化疗、放疗、热疗、生物免疫治疗等肿瘤综合治疗为一身的县域综合性医院,一定能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更好地服务长兴及周边地区患者。
从医疗卫生事业全局来看,传染病防控、慢病管理保障的是辖区群众的基本健康,而区域急救能力关于生命安全,是衡量一个区域医疗水平的重要标志。
2019年12月12日,浙医二院长兴院区(长兴县人民医院)成功通过2019年度第四批次中国胸痛中心标准版认证,成为该批次57家标准版胸痛中心之一。这标志着浙医二院长兴院区对胸痛患者特别是急性心梗患者快速、准确、高效的救治,得到了国家专业认证。
至此,浙医二院长兴院区创伤救治中心建设、胸痛中心建设、卒中中心建设都是当地的“高配版”,让区域急救体系建设更具底气。
危急重症救治,时间就是生命,打造区域急救闭环,每一秒的精进都是对生命的敬畏。
胸痛中心经过规范运作和持续改进,与全县协作医院实现联动。基层心电图有专家团队随时线上解读,所有医院及120救护车配备“心梗一包药”。
通过努力胸痛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首份心电图月平均时间从12.1分钟缩短至3.7分钟;救治心梗病人的DtoB(从进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张开通血管,是衡量急性心梗救治能力的重要指标)时间从105.25分钟缩短至62.67分钟,远低于<90分钟的行业标准。
卒中中心为方便第一时间救治卒中病人,将医生团队从住院部搬到急诊二楼办公,同时在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急诊病区开设卒中患者专用床位,对签约基层医院全面培训,实施标准化救治流程。DNT(从入院到溶栓)平均时间从2018年上半年的60分钟+,缩短到2019年下半年的40分钟以内。
另外,长兴区域创伤救治曾获中国区域创伤救治体系的设计者、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姜保国教授盛赞:“长兴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已是国际先进水平,一点都不夸张。”
近年来,长兴构建起一个急救中心、周边九个急救站点的区域救治体系,利用EMSS对危重疾病实施标准流程急救;2016年8月,长兴县人民医院加入“中国空中急救联盟”,并实现直升机急救常态化;2017年8月,长兴县人民医院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复苏单元、EICU和监护后病房实行一体化管理。2017年9月,长兴县人民医院(浙医二院长兴院区)挂牌“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创伤中心建设示范基地”。
长兴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持续推进,开辟了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让“患者等医生”转变为“医生等患者”。
从一家医院的负责人到一个集团的掌舵者,马岳峰在角色转换后迅速找到了方向。
“办法是人想出来的,越是难走的路,越要披荆斩棘走下去。”他坚信,当严防死守的传染病防控体系、科学有效的慢病防治体系、快速响应的区域急救体系见到成效那一天,一定会收获群众的点赞。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