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的重症救治:春花盛开 见证生命奇迹
地坛医院 呼吸科
2020.4.9
呼吸科医生在给新冠患者做支气管镜。呼吸科供图
4月9日上午11:00,在北京地坛医院呼吸科隔离病房内,呼吸科医生刘刚和支气管镜室的护士周文燕将细长的支气管镜顺入一名30多岁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右侧鼻腔……这是通过支气管镜留取下肺泡灌洗液样本的过程。刘刚告诉笔者,自呼吸科收治新冠患者以来,已经做过4例支气管镜。据地坛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宇介绍,“给新冠患者做支气管镜风险非常高,在做的过程中会产生很高浓度的气溶胶。”
在呼吸科目前的11名患者中,重症患者就有4名。
“呼吸科也是重症科室。”王宇告诉笔者,呼吸科于3月22日收治了4名由ICU转来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这4名患者经过ICU的全力抢救,目前病情已趋于平稳,且核酸检测都已转为阴性,但由于年事已高且合并肾衰、心衰、肺部疾病等较为复杂的基础病,不适合转入普通新冠病房。“呼吸科是介于ICU与普通病房中间的一个‘缓冲区’,承担着重症救治任务。”
01
“拔管成功” 82岁的老李要出院了
程宏(右)给李老爷子擦泪。
“老爷子,你核酸早就转阴了,气切创口也痊愈了。下周就可以出院啦!”4月9日上午,地坛医院内科总护士长程宏将这一喜讯告诉82岁的李老爷子。老爷子眼圈湿润了,“你们是我的救命恩人,我要给你们敬个礼。”躺在床上的李老爷子向医生和护士逐一行军礼!
李老爷子向医生和护士敬礼。
李老爷子没想到自己能康复,就连家属都觉得“这是个奇迹”。今年2月初,李老爷子因新冠肺炎确诊被收治在地坛医院ICU。两周前,他脱离呼吸机后转入呼吸科。一名医生回忆,李老爷子刚转入时“完全依靠呼吸管呼吸,脸色也十分难看。”
护士给李老爷子测血糖。
为了尽快让李老爷子恢复自主呼吸,王宇决定对他进行“拔管”。而拔管的过程也异常艰辛,只要一拔掉呼吸管,他的肺部就又会发生感染。医生们只能边进行抗感染治疗,边尝试拔管。“先给他换根细管试试。”王宇指导医生将李老爷子原本的7.5号粗管换成了细管,在没有新发感染后又将气囊撒掉,让老爷子尝试自主呼吸。王宇回忆,“气囊撒掉后,老爷子呼吸非常顺畅。”终于,经过一步一步的尝试, “拔管成功!”,李老爷子彻底摆脱了呼吸管。
对于像李老爷子这种气道处于开放状态的重症新冠患者的护理既需要很高的技术,也冒着很大的风险。原肿瘤科护士长王庆莲如今是呼吸科护理团队的护士长,据她回忆,李老爷子刚转入呼吸科的时候,平均每1-2小时就要进行一次深入吸痰。当他自己会主动咳痰后,咳出的痰液直接从呼吸管喷出,流到固定气管切开创口的纱布上,“痰液流得到处都是,我们每班护士都在不停地给他清洗、更换气切纱布,平均每20分钟更换一次。”
前不久的一天,护士们推着李老爷子去做CT,刻意放慢脚步,让李老爷子欣赏医院内的春景。“桃花儿都开了!”看到春花盛开,他自己嘟囔着,开心得像个孩子。
02
隔离病房里的迎春花
王庆莲(右)与刘奶奶交谈。
在呼吸科,76岁的刘奶奶的病房就在李老爷子的隔壁,也是新冠重症患者。4月9日,程宏、王庆莲、护士杨小军正在给刘奶奶翻身擦背、检查她身上压疮的康复情况。“快到饭点儿了,一会儿喂你喝粥……晚上盖这被子冷吗?”王庆莲附身趴在刘奶奶身边嘘寒问暖,刘奶奶也一一回应。
据了解,她的病情很复杂,除了新冠肺炎,还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下肢还有血栓。最重要的是,她有双相情感障碍,这是一种时而抑郁时而躁狂的严重精神疾病。
初到呼吸科时,刘奶奶每天晚上都会尖叫、拍床,甚至还会试图下地。“天花板上都是大虫子!来人呐,他们要杀了我!”,面对刘奶奶的躁狂,王庆莲说“我们可以用约束带把她的手脚绑在床上,但我们不会经常那么做。那样虽然可以控制住她的手脚,但对她的心灵康复没有任何好处。”担心刘奶奶发生意外,夜班的小护士们索性就搬把椅子坐在刘奶奶和李老爷子病房之间的外走廊。
刘岩岩给刘奶奶带来了迎春花。
现在,找刘奶奶聊天几乎成了每一名医生护士的“必备项目”。“就像哄小孩儿一样,逗她开心。”有一天,医生刘岩岩给刘奶奶带了一束迎春花。看到迎春花,刘奶奶睁大眼睛,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如今,她的身体恢复得越来越好,晚上睡觉也安稳了许多。
呼吸科一名新冠患者比“胜利”手势并激动地告诉笔者“快出院啦!”。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呼吸科早在2月初就承担了全院重症流感的救治任务,又于3月22日正式成为新冠确诊病房。据了解,呼吸科的医生团队在王宇主任和汤艳芬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由呼吸科医生、前来支援的介入科医生和外院支援医生组成;护理团队在原肿瘤科护士长王庆莲带领下,由肿瘤科、呼吸科、综合科、消化科、CCU前来支援的护士组成。原本不相熟的他们快速融合,握指成拳,力发一处,全力救治重症患者,创造了生命奇迹。
随着全国疫情逐渐向好,北京地坛医院住院患者的绝对数少了,但救治难度并未降低。当前,抗疫斗争进入攻坚阶段,相信地坛医院的“抗疫特种兵”们一定能啃下重症、危重症救治的“硬骨头”。
巩阳/文、图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