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的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全世界有600万老人因为患病失去了他们本应幸福的晚年。"
对很多人来说,帕金森病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
或许只有身边真的出现帕金森病人时,我们才能切身感受到那种巨大的痛苦:
想走走不了、想停停不下,吃饭拿不起碗筷,每天失眠多梦,本来敏捷清晰的思绪日渐迟钝混乱,甚至有一天忘记了自己的伴侣和孩子……
帕金森伴随人类的历史可能比你想象得更久。
早在数千年前,埃及、印度、希腊的典籍和我们熟悉的中国的《黄帝内经》里就有类似帕金森病的描述,比如人静止时手却会颤抖、行走姿势古怪,甚至瘫痪。但在那个医学、草药与自然信仰互相纠缠的时代,我们并不知道身体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更遑论确凿的治疗方法。
直到1817年,英国医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 Parkinson)发现他的3名病人和伦敦街头的3个行人都有静止性震颤、僵硬和步态异常的症状——他不知道这是什么疾病,只好按症状把它称为“震颤麻痹”并写进了论文。
在当时,帕金森医生的发现并没有得到关注。50年后,法国神经病学家夏科特(Jean-Martin Charcot)和他的同事对这种疾病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才确定这是一个全新的疾病。为了纪念帕金森医生,正式将其命名为帕金森病。
绝 症
在那个年代,帕金森基本被视为绝症。患上帕金森的老人们首先会出现像在搓小球一样的手部静止性颤抖,而后是身体僵硬、表情麻木,走路只能扶墙拖着走,严重的还会影响吞咽、语言,甚至瘫痪在床。更残忍的是,1/3的帕金森病人在疾病后期会发展为痴呆,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健康,更是整个人格与尊严……
为了治疗顽疾,人们尝试过的药物和手段不限于砒霜、吗啡、大麻、颠茄、放血、外科手术、低营养饮食等等。虽然这些办法并没有给帕金森病的治疗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但还是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启发。
(曾经用于治疗帕金森的颠茄)
转机
1960年,帕金森的治疗终于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进步——研究人员找到帕金森的发病机制!原来,我们的所有动作都是通过大脑发送指令给肌肉,而这个“指令”要依靠人脑里大量的多巴胺传递,就像无数卡车运送快递一样。
而在帕金森病人的身体里,大量分泌多巴胺的细胞发生了不明原因地神秘死亡,不管病人想走、跑、停、笑,大脑指令都不能正常传递给肌肉,于是,他们的身体失控了。
(正常人与帕金森患者的区别)
这个研究让帕金森病人的命运开始改变。
全世界的医生开始明确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并一直沿用至今。左旋多巴是一种特别的药物,服用后可以在人脑内转化为多巴胺,有效地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有趣的是,在5000年前古印度医学用于治疗类似的震颤疾病的一种绒豆里,就含有左旋多巴。
(含有左旋多巴的绒豆Cowhage)
左旋多巴让帕金森病人过上了一段好日子,然而,疾病对人类的考验并没有结束。
随着时间的流逝,医生发现,那些服用左旋多巴的病人又开始出现症状,而且越来越难以控制。最终,他们确认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的疗效是有时限的,这个有效期大约为5-10年。
革命
人类会向帕金森低头吗?绝不。
1987年,法国功能神经外科医生本那宾德(Alim Louis Benabid)发明了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法DBS,又称为脑起搏器。DBS手术是帕金森治疗史上又一里程碑,原理是向大脑植入电极,通过电刺激抑制脑细胞的异常活动。
在DBS手术出现之前,帕金森的治疗方法只有吃药或一些高风险、高损伤的外科手术。而DBS手术微创、可逆、可调控,可以控制帕金森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还能帮助减少药物的服用剂量,降低副作用, 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今,DBS手术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中晚期帕金森患者的选择。全世界范围内现在每年大约有1万名帕金森病病人接受DBS手术,至今为止已经有超过20万例病人植入了DBS电极。
帕金森病的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0岁,全世界有600万老人因为患病失去了他们本应幸福的晚年。从药物到手术,从1817到2020,经过两百年时间的求索,我们终于可以握住帕金森患者颤抖的手。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