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这些国家的抗疫战,找到了未来中国基层医疗发展方向
编者按:
•疫情降临时,“诊所”是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最近一公里,可惜这次它却没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大量患者涌入各地定点收治医院和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引发了另一危机:医务人员不足超负荷的工作,甚至因病患太多,有些医院只能无奈宣布停止几天收治患者。
•新加坡的“PHPC诊所”在短时间内、有条不紊地筛选、分流新冠病毒肺炎患者,极大地缓解了医院救治压力。
•黄奇帆曾提到,疫情后中国公共卫生系统要花两三千亿补短板,国家要像修铁路、高速公路一样,修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是否能新建或改建一批类似像新加坡“PHPC 诊所”,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共同修建中国公共卫生的“万里长城”?
全国各地抗击疫情的时间已超过3个多月,其定点收治医院和发热门诊医疗机构也纷纷传来好消息,殊不知这背后经历了多少崩溃的瞬间,如防护物资发完了、接踵而至的发热病人。
大灾面前有担当,大疫面前有大爱!在这场战疫中,我们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而复盘这场抗疫之战时,发现:我国的基础医疗很薄弱;中国疾控体系将怎样改革;“诊所”这类提供基础医疗的医疗机构,又该如何发展?
2月19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指出,“从2003年的非典到2020年的新冠肺炎,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短板始终没有很好补上,整个公共卫生系统在人员、技术、设备各方面都远远落后,这才是导致我们缺乏防控大疫能力的根本性的原因。”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新加坡的“PHPC诊所”却在抗疫过程中,表现非凡,一夜之间一个城市启动800多家发热门诊,作为传染病监测的哨点。并形成一套由公立医院、社区医院和私人诊所构成的联动防御体系。据悉,1月24日,北京一级响应,启动发热门诊为101家,数量约为新加坡的1/10。
疫情来了,中国的“诊所”被迫关门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此前一直为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的“诊所”却只能被迫关门,杭州、重庆、宜宾等地还出台相应的通知。这类“诊所”是居民获得基础医疗服务最近的一公里,最好监控居民身体状况,可惜这次它却没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这部分工作均纷纷转向了上级医院,增加了这些医院的工作量。
虽然在疫情之初,面向基层,国家虽然连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办医管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关于进一步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要求基层做好防疫控疫工作,但是与个体诊所无关,大多数是当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类公立的基础医疗服务机构。
公立的基层医疗机构是我国卫生体系的网底,是基层打赢这场防疫战的主力军。其主要的防疫工作有体温监测排查、发热患者筛查工作、预检分诊、转诊、密切接触人员管理、防疫知识的宣传。
此次抗疫期间,这些公立基层医疗机构介入的时间相对比较晚。国家发布这些政策是在疫情集中爆发,且定点收治医院和发热门诊医疗机构已经超负荷运行下采取的措施。
新加坡的“PHPC诊所”是传染病监测的“哨点”
同样的,面对疫情,新加坡的防控措施却有太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根据新加坡政府在抗击SARS和H1N1中积累经验,充分利用地理面积小、经济实力强等优势,政府拨款、扶持800多家私人的公众健康预备诊所(PHPC,类似于中国发热门诊),作为“传染病监测哨点”。目前一共有884家诊所加入了本次新冠肺炎CoVid-19防疫响应体系。并形成一套由公立医院、社区医院和私人诊所构成的联动防御体系。
新加坡的PHPC诊所成立的目的有两个,第一,主要是为了应对紧急公共卫生状况,如本次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或者流感大流行、炭疽热大爆发、甚至严重雾霾;第二,提升新加坡众多社区全科诊所的能力,在新加坡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迅速有效地应对突发状况,大家步调一致,按照统一的标准诊断、治疗、上报、转诊、隔离,最大限度地减少漏诊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恐慌性挤兑公共卫生资源;第三,PHPC体系共享医疗信息,这也就为传染病例追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月2日开始,新加坡800多家诊所就接到中国武汉的新冠疫情警报。1月3日起,它们开始就疫情分检和转运做准备。这些私人诊所一般只有一间房。在防疫中,它们的职责在于发现可疑病人(有流行病学史,有呼吸道症状),然后按流程,转到上一级医院。每一个“哨点”都完全融入整体防疫系统,并同步高效运转。
在支付端,新加坡政府也以财政补贴的方式,鼓励有感冒症状者都去就诊。据称,任何有发烧、咳嗽、喉咙痛、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的新加坡居民,均可到“哨点”诊所,享用“特殊津贴”就医。新加坡本地公民和永久居民将按10新元(约合人民币50元)的固定诊金收费。部分老年人仅需支付5新元(约合人民币25元)。
患者去PHPC体系下的诊所就诊,一是会获得政府补助,二是诊断治疗方案统一可靠,避免病人被错误的信息误导,三是鼓励患者在同一个PHPC诊所同一位医生处复诊,小诊所离家近,一般步行就能达到,尽可能减少疾病的散播。
光有“哨点”还不够,新加坡出巨资,保障各级医疗机构运营。有评论称,在中国、韩国、伊朗等地疫情暴发之初,医疗机构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试剂盒供不应求,疑似者无法快速筛出,大量积压在医疗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自疫情发生以来,新加坡的医疗系统正常运转,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其他的疾病和手术都照常开展。没有要求住院、门诊患者全部筛查肺部CT或做病毒检测。其他疾病的病死率没有因为防疫而出现额外增加。
除了“哨点”,新加坡还有哪些防疫措施
新加坡在防控方面,除了发挥“哨点”诊所的作用外,还在防护物物资、人员隔离等方面下了大功夫,这都依赖于它有一个快速反应的政府、一套完善且经过验证的疾病应对系统。
纵观新加坡应对新冠疫情的各种措施,主要包括:按流行病学标准,全力追逐每一个病例的传播链条;应收尽收,以财政补贴、鼓励疑似者尽快看病;用一切可能方法,确保本地医疗资源平稳运行;全力推动充分的诊断,保障临床医疗资源充足;收紧签证政策,严格防控外来输入;铁腕管理、强制居家隔离制度;避免大型聚集公众活动;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充分的公众沟通解释。
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有赖于强大的政府、雄厚的经济实力、高效的民众执行力、及科学的防疫体系——这些和中国的“战疫成功”,有颇多相似。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新加坡一直都实行严格的分级诊疗制度,有效分配医疗资源。病人需要看医生,首先要到家庭医生或者政府诊疗所(类似国内的社区医院)首诊,经过医生的初步筛查,如果认为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到综合医院进一步诊治,就会写推荐信,病人拿着推荐信才可以预约综合医院的门诊或急诊。而且根据病情的危急程度决定需要的等待时间。
新加坡的医疗资源配置很有意思,严格的二八法则:初级医疗也就是全科方面,大约80%由私立诊所提供,只有20%由政府公立提供;与此同时,专科诊疗则80%是公立提供,私立只占剩余的20%。
因此可以说新加坡的私立全科服务是真正实现了整个国家医疗卫生系统的基石和守门人,绝大多数新加坡人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去看一次专科医生,但是一年至少会去看几次全科。遍布新加坡全岛各处大大小小的私立诊所集团,以它们地理位置的便捷性和就诊时间的灵活性,成为了本地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来中国的“诊所”会纳入公卫体系吗?
近日,新加坡的防疫措施也得到了多方的关注。WHO以新加坡为例称,该国一度是除中国大陆外、第二大疫情国。新加坡能控住疫情,靠的就是“坚持循证和科学,不遗余力检测每一起类似流感和肺炎的病例”。
作为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了建立一个强大的感染科,并且希望基层医院的感染科也要非常强大,这样我们的民族才是安全的。
黄奇帆也提到,疫情后中国公共卫生系统要花两三千亿补短板。从此次疫情表现出我国现有医疗与公共卫生系统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的问题。除北上广深杭等发达城市外,许多大城市三甲医院数量不足、设施配置不到位,而中小城市各级医疗资源配置更是不齐全、不合理,医疗设施、医治水平参差不齐。这就是大城市、大医院往往应接不暇的原因。
他认为国家要像修铁路、高速公路一样,修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基础设施。各个城市医疗防疫系统的补全以及高质量设备的投资,就是公共设施消费的具体内容,政府投入的每一台设备也就变成了方便民众的公共服务设施。
未来中国的医疗机构可能从33000多家会变成5万家、6万家。那么新诞生的这几万家里会诞生“PHCP”诊所吗?社会资本会加持吗?现有这些诊所会转型或新增一些感染科吗?我们拭目以待,期待这些诊所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居民的守门人。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