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没有少!浙大二院171人重症救治医疗队凯旋
春暖花开 ,平安凯旋。
航班:胜利号
登机口:凯旋门
始发站:武汉
目的地:美丽故乡
杭州,我们回来啦
别时凛冬 归来春风
去时无畏 归来无恙
3月31日下午14时许,客机载着浙江省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安然降落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随着舱门的开启,171位浙大二院的白衣战士迈着轻快的脚步鱼贯而出。时隔46天,他们终于回到了熟悉而又久违的杭州城。
2月14日,浙江省人民大会堂 浙大二院援鄂医疗队集结并出征武汉
面对医疗队的平安与凯旋,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向领队、常务副院长王伟林和全体队员反复表示感谢与祝贺,并深情点赞道:“人生难得几回搏。武汉这段抗疫经历,必定会成为你们人生难得的光辉篇章。全院人为你们感到骄傲,也要向你们学习。前线的你们,还是战斗队、宣传手、播种队,将我院‘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播种到了武汉大地。我也希望,你们能把抗疫的‘武汉精神’带回杭州,使之成为浙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浙二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推动我们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充分体现,进一步推动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抓实落细,进一步推动医院‘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跨越提升。”
浙江大学医院管理办公室主任、医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组织部副部长朱慧和浙大二院党委书记陈正英第一时间接机
看到队员们归来,陈正英书记欣喜挥手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勇于担当、不辱使命! 我们圆满完成任务!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摘下口罩的你,最美!
武汉市民为援鄂医疗队送行
随着这支队伍的回归,浙大二院178名援汉勇士已悉数返浙。尽管他们已与杭城和家人离别46个日夜,但按照规定和安排,仍需前往安吉隔离休养14天,此后才能与家人安全安心地团聚。
专业的治疗
前后的协作
“你们是ICU里的光”
ICU,抢救危重患者的主战场。送到这里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往往犹如“过山车”,生死只在一瞬之间。这个瞬间,能否将患者抢回来,考验的是医疗队精准救治的能力。
2月14日,当医疗队抵达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简称“武汉协和肿瘤中心”)三楼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腾空的普通骨科病房。在24小时不到的时间内,他们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病房改造、设备安装、人员调配、流程优化,将这层楼这个腾空的普通骨科病房,改造成了拥有40张床位,专门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ICU。15日20时许,ICU正式开科,当晚就有26位患者被相继转送进来。
浙大二院援鄂医疗队
整建制接管协和肿瘤中心一个ICU
医疗队领队、常务副院长王伟林至今清晰记得,开科那晚,一位42岁男患者喘着粗气时说的那番话:“武汉人现在太难了。谢谢你们能逆行而来。你们就是照亮我们生命希望的一道光。”“武汉的患者这么信任我们,我们必须拼尽全力!”王伟林说。
与新冠病毒抢夺生命,必须争分夺秒!开科次日,医疗队就定下两条原则:一是应收尽收;二是尽早干预。医疗队总协调人、医务部主任张秀来介绍,按照这两条原则,ICU很快就处于满员运转状态,医疗组组长李立斌主任以及罗汝斌、张斌等医生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先后给予多名患者紧急气管插管,进行有创机械通气,为延续生命赢得了机会。
浙大二院援鄂医疗队 抢救危重患者
不仅如此。医疗队在武汉战斗的日子,一场场连接武汉与杭州的远程多学科会诊随时开启。只要有空,院长王建安都会亲自主持会诊,率领后方20多位专家,共同讨论疑难病例的救治,从而做到一人一策,精准救治。“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张斌感慨地说,以患者为中心,前后方一盘棋,是医疗队能在武汉勇敢作战的最大底气。
为了救治前线病患,浙大二院 开展杭州与武汉的远程多学科会诊
据统计,46天时间内,浙大二院重症救治医疗队共收治患者95人,其中重症、危重症94人,治愈出院68人,做到了习总书记要求的“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留下的抉择
坚定的信念
“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
3月19日,在短暂休整后,浙大二院重症救治医疗队全体队员又奔向新的抗疫战场——武汉协和西院的重症病区。此前,历经30天惊心动魄的奋战,他们已圆满完成武汉协和肿瘤中心ICU整建制接管任务。
本可返回浙江、与家人团聚的他们,再次响应国家卫健委的调派,毫不犹豫地留下来继续战斗,只是因为“武汉的重症患者需要我们,武汉的医护人员需要我们”。
“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这是刻在每个浙二人心中的核心价值观。翻阅患者留下的感谢信,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有爱”,是他们点赞浙二人的高频词。
护理组组长、浙大二院护理部副主任宋剑平说,在抗疫一线,护士要承担“六师一体”的职责,同时扮演好治病护师、感控护师、心理护师、营养护师、呼吸护师、监督护师等六个角色。
我们出院啦!
在武汉协和肿瘤中心,流传着许多爱与温暖的故事。
当98岁的浙江籍天文泰斗急需营养支持时,护理团队得知他祖籍宁波,于是每天按宁波口味,在驻地准备好食物,由护士带进病房,给老人耐心喂食。在无微不至的照护下,他食欲明显改善,康复加速;
98岁老爷爷为浙二医护团队竖起大拇指
当85岁的奶奶拒绝进食,多次想要放弃治疗时,包括精神科主任林铮在内的医护团队,与其女儿携手打起“感情牌”,通过心理诊疗,让奶奶恢复乐观,坚强迎战病魔;
浙二医护携手家属耐心开导85岁奶奶
当31岁的年轻妈妈在出院前几天,说自己很想吃巧克力时,护士邱中泉立即从宿舍里匀出“零食”,深夜悄悄地放在她的床头;
在武汉协和西院,92岁的患者爷爷在药物说明书上,写下两页密密麻麻的感谢信。他提到一个细节:“一位护士把药送来后,急忙出去找纸杯,又去开水房打水,回来将口服液倒入杯中烫热。这来去走动至少要五六分钟,我感觉他穿一身防护服,肯定满头大汗往身上流,口里还是说‘应该的’。我一下子眼泪在眼眶里打圈……”
武汉协和医院,92岁患者在用药说明书上
写下对浙大二院医护的感谢
正因始终把患者放在首位,所以,浙二人从不惧怕,总是勇敢迎战,用心温暖生命。
出色的感控
到位的防护
“我们,一个都没有少”
犹记得,2月14日,省人民大会堂东大门前,战旗猎猎,453名白衣战士集结待发。来自浙大二院的171位抗疫勇士,个个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誓与新冠病毒抗争到底,誓与武汉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车俊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向医疗队的全体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良好的祝愿。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遇到困难、面临危机的时候,总是需要有人挺身而出。他也动情地说:“待到春暖花开、疫情消灭时,我们在杭州迎接你们凯旋。”
最好的奖章,是上面写着“平安”两字。他们,做到了!
浙大二院一封家信
这种平安,源于物资的保障、防护的到位。飞赴武汉那日,医疗队不仅携带了1000多万的医疗设备,还带去了大量防护物资。在武汉的46天内,大后方不停地将购买或募捐而来的,等级最高、质量最好的防护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至武汉,确保前方医护人员防护到位。“宁可缺杭州,也不能缺武汉”,这是大后方的胸怀。
竭尽全力,保障前线物资供应
这种平安,源于优秀的感控、团队的协作。
进驻ICU后,护理团队在浙大二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陆群等感控专家的指导下,持续改造和优化病区环境、各种流程。如设立专门的消毒液配置室,配置专用清洁工具,安排专人保洁,引入智能消毒机器人,每班次设立两名专职感控护士等。
67天!陆群主任是抗疫时间最长的浙二勇士
充满创造力的队员们,还迅速创作出6首琅琅上口的感控口诀,贴在病区各个墙面,提醒医护人员时时规范自身行为,按要求落实防护措施。
正是这样的专业与精细,截至ICU关闭时,他们没让一位患者因救治而感染,没让一位医护人员因工作而感染。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要回家了,我们想说……
在武汉这片土地上,他们用46天的付出与奋战,写下浙二人的铮铮誓言,标注出人生的宽度,也无愧于身为医护人员的天职与使命。
愿你们安康幸福
愿山河从此无恙
原标题:一个都没有少!浙大二院171人重症救治医疗队今日凯旋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