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医生 但也可能是疾病……

2020
03/23

+
分享
评论
健康界悦读
A-
A+

俄国作家赫尔岑曾说过一段对于自己和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批评的名言:“我们不是医生,而是疾病。”知识分子以批判社会、改造社会为己任,但有时会伤害社会。

同样,医疗机构以解除民众疾患为宗旨,但是一旦缺乏高标准的患者安全管理体系,极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甚至无可挽回的伤害。

健康界新书《零伤害》一书不止一次提到了1999年美国医学研究中心发布的那份全球知名的患者伤害报告。

该报告指出:美国每年大约有9.8万名患者因为医疗差错和疏忽而死亡,平均每5分22秒就有一位患者死亡。

即使到2016年,死亡数据仍然不断高企,有调查报告估算,每年有25.1万人死于医疗差错和疏忽,平均每2分6秒就有一位患者死亡。这些报告或许基于不同的数据来源和测算方式,但是一份定性调查显示了医疗差错和疏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即:在美国,医疗差错和疏忽是医疗领域死亡的第三大原因!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为何白衣天使反而成为了“杀手”?这绝对不是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愿意面对的情境。

分析个中原因,是因为我们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身处的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环境,各种药物、设备和器械可以治病,但如若使用不当也会为患者带来难以挽回的风险,同时病人的病情瞬间万变,如果缺乏高超的诊断能力和妥善处理病情的方法,病人也极易遭受死神的威胁。

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医疗机构尚未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的“零伤害”安全管理体系。

在物流行业,追求“零库存”的理念已经蔚然成风;在航空领域,六西格玛管理模式也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美国的医疗行业,不少从业者却坚持认为医疗行业践行“零伤害”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口号性目标,在他们的心目中,由于医疗行业天生的高风险特质,“零伤害”是一种无法企及的目标;另有一些从业者则是功利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即使可以实现“零伤害”的美妙设想,其所付出的巨大成本和医疗费用将是医院管理者所无法承受的一笔数字。

对于这些行业成见甚至偏见,《零伤害》一书从理论层面和一些医疗探索者的成功实践进行了有利的驳斥,无论是理论还是结果都证明,即使医疗机构面临着高度复杂的组织工作体系和医疗风险,通过一套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完全可以将高度复杂的工作体系予以简化,提升效率,同时极大地降低医疗风险因素和不良后果。

如何构建起这套成功的“零伤害”安全管理体系?避免零敲碎打的患者安全改进行为和不成系统的患者安全改进行动,《零伤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策略建议体系:一是从组织层面和领导层意识层面树立起“零伤害”的目标意识;二是整个组织需要构建起一套支持“零伤害”的组织文化;三是开发出强大的患者安全流程改进工具与方法。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美国政府、医疗行业专业协会、医疗公益组织、商业医保公司的努力下,目前美国的医疗机构已经开始接受“零伤害”这一高标的患者安全管理理念,一些富有抱负的医疗机构不断推进“零伤害”理念付诸实践,已经开始结出了累累硕果。

“零伤害”这一理念不是美国医疗同行的专利,它应该同样是我国医疗机构和医院管理者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从2006年起,在原国家卫生部的支持下,中国医院协会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患者安全联盟,每隔几年都会发布一版患者安全目标,以此指导国内医疗机构患者安全改进工作,且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零伤害》一书的最大理论贡献就在于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患者安全体系,该书的引进应该对于国内的患者安全目标构成一个更好的补充,为国内医疗机构的患者安全工作改进提供更多的思维启发和行动参考。

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避免不必要的患者伤害,这是医疗行业所共同追求的。

但“零伤害”,也是一条没有尽头的探险,医疗界同仁仍任重而道远!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戳此】,可快速购书↑

团购咨询:15311513081(微信同手机号)

本文作者丨王善春  正大天晴药业集团总裁。

关注【健康界悦读】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零伤害”相关内容~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疾病,医生,医疗,患者,零伤害,体系,机构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