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
缺血性肠病病例分享
患者王女士,既往高血压、房颤病史10年。6天前出现大便次数增多,初为褐色半不成形便,后为稀水便,由最初每日3-4次,发展到每日可多达6-7次,起初以为吃坏了东西,只口服氟哌酸、蒙脱石散等药物,大便次数较前减少,便放下心来。但2天前突然出现阵发性脐周绞痛,后排鲜红色血便5次,并伴有乏力、口干、轻度恶心,马上就来到我院消化内科就诊。
消化内科罗治文主任接诊,详细询问病情后,初步考虑“缺血性肠病”,建议王女士住院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王女士住院后肠镜检查结果回报:距肛门口18-40cm可见环形片状粘膜红肿、充血、糜烂,局部多发溃疡,覆白色粘液,血管网纹模糊;进镜30-40cm可见肠腔环周水肿,肠腔狭窄,并见局部粘膜苍白、青紫;最后确诊:缺血性肠病。
经过消化科医护的精准治疗和精心护理,2周后复查肠镜回报:结肠缺血水肿较前减轻,出院1月后再复查肠镜提示未发现异常。
(图为消化内科罗治文主任为患者行肠镜检查)
其实临床上像王女士这种,患有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并不少见。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主要表现就是突然起病,以急性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便血,血便以鲜血便为主,有时也可以是果酱样或黑便,严重的还可能发生肠梗阻、坏死、穿孔及腹膜炎等并发症危及生命。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有糖尿病、高血压、房颤病史的患者。
消化内科罗主任对于此病进行了经验性的总结:首先诊断方法主要是肠镜,通常镜下表现为三个特点:1、病灶阶段分布;2、界限明显(病变、正常肠段之间);3、病变形态经过治疗几天后复查有明显变化,甚至无异常发现。治疗以中性、保守治疗为主,休息、急性期禁食、吸氧、补液、维持水、电平衡、合理使用抗菌素、促进侧枝循环代偿,给一些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低分子右旋糖酐、银杏叶等。只要及时精准诊断、有效治疗,多数患者愈后良好。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