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目前抗疫补助发放已经给医院管理者们带来了不少困惑:享受补助人员政策界定模糊,给谁发?发多少?何时发?如何发得没有争议……让很多医院对发放补助一事悬而不决。大家在找一个参照物,想让其他医院给“打个样儿。”
3月16日,云南彝良“医务人员自愿放弃申领抗疫补助”事件迎来官方通报。通报称,通过调查未发现院方要求和统一组织医务人员放弃申领补助的情况,但是存在对相关补助政策宣传讲解不到位的情况,责成县人民医院立即整改。
谈到对政策宣讲、理解不到位,《健康县域传媒》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医院由于发放补贴引起“轩然大波”,理解不到位的其实不止云南彝良一家。很多县域院长一致表示,目前抗疫补助已经给大家带来了不少困惑:国家政策中人员界定很模糊,给谁发?发多少?何时发?如何发得没有争议?钱从哪里来……让很多医院对发放补助一事悬而不决。大家在找一个参照物,想让其他医院给“打个样儿。”
政策界定模糊,实际操作犯了难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跨越了整个春节,许多医院2月份几乎一个月不放假,不休息,院领导带领全院职工奋战至今,对内不遗余力防控围堵疫情的蔓延,对外调配最好的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全体人员可谓是身心俱疲。
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医务人员是战胜疫情的中坚力量,务必高度重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关心爱护,从各个方面给予支持保障。眼看疫情攻坚战胜利在望,为何偏偏在抗疫补助发放方面“翻了车”?
山东省某县域医院院长李强(化名):
疫情来临后,所有医务人员都是勇敢地向前冲,没有人去想补助的问题。最近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给予补助的政策是对冲在一线人员工作的肯定与认可。但目前补助问题已经给大家带来了困惑,一方面是享受补助人员界定不明确,操作很难;另一方面是现在已经酝酿这么长时间了,发有困难,不发也不好办,骑虎难下。
江苏省某县域医院副院长吕军(化名):
目前我院的抗疫补助还没发,医院出资只是给支援湖北的人员象征性的生活贴补。我们发现文件里面有一些矛盾问题,正在请示卫健局及指挥部要求予以明确。 一是一线医护人员一档、二档如何界定? 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直接且长时间接触了确诊病例算作一档,那么预检分诊的人员、处理医疗废弃物的人员以及检验影像科的人员算不算? 二是其他相关人员执行二档标准,这个相关怎么界定? 这场防疫战中,全院上下无论哪个科室都参与其中,是不是可以都发? 三是时间问题。 文件规定“当日累计工作超4小时按一天计算,4小时及以下按半天计算”。很多医护人员在前期资源不充沛的情况下,工作了12小时甚至更久,这个怎么算? 四是按照文件规定,一线医护人员按照天数计算,但他们有轮休,二线人员连轴转,最后计算出二线人员补助比一线人员多,这个会不会又引发争议?
安徽某县域医院院长张亮(化名):
看到云南彝良的新闻,我们并不奇怪,我们这边也有乡镇卫生院和医院想放弃。为了发这个津贴我们绞尽脑汁,太难了。
一是因为之前发的文件操作性不强,标准不清,缺失公平。如何为一线,何为防疫工作者?都没有界定,各地都是凭个人理解,难以操作。
二是我们在统计过程中一致认为,这钱没法发。文件只发医务人员,其他人怎么办?如交通检测的公安,交通等人员发不发,都是干同样的活,面临同样的危险,付出同样的时间和辛苦。在交通防疫的卫生监督人员,保健所,血站人员算不算医务人员,如果不算,明显有失偏颇。
河北省某县域医院党总支书记尹春(化名):
目前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补助我们已经发放结束,全部给了传染病科的医护人员。按照每人每天300元发放,总共发放12.6万,全由地方财政拨款。疫情期间,医院收入大部分下滑,口腔、胃镜等科室还停诊了,全院上下其他人员的补助,尚待明确中,下一步将会制定相关政策。
业内人士周梅(化名):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还有一支默默付出队伍,他们从事着一线的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消杀防疫,标本转运等工作,虽然不像医务人员奋战在救治一线,但发挥的作用着实重要,希望国家也同时关注和宣传一下这个群体。
标准太苛刻,难免有些“寒心”
随着疫情逐步被控制,如何发放一线人员补助成为社会焦点。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县域管理者表示,除了界定不清、操作困难之外,补助中对一线医护人员的条件未免有些苛刻,让一部分医护人员些许“寒心”。
河北某县域医院院长李颜(化名):
非典时期就遇到过类似问题,当时没有发放。这次国家财政还明确了发放抗疫补助,但是定的标准太苛刻了。沒有接触确诊病例就不算一线,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战场上没有打死敌人就不算上过战场?很多人在隔离病房呆着其实也承受了被感染的压力和风险。 山西省某县域医院院长王竹(化名):
很多医院行政管理后勤天天加班报表,做保障,但是上级部门定的补助政策却沒有他们。如今没有确诊病例的地方反倒是成立不给补助的借口。是不是意味着防的越好,越没有功劳?疫情来临时,大家是何等慷激昂,如今的条件些许有些“苛刻”。
江苏省某县域医院院长王强(化名):
抗疫救人是医护人员职责所在,即使没有补贴大家也会逆行而上,这是我们的职业道德。国家明确给予补助也是为了鼓舞士气,对医护人员的付出表示肯定和认可,只是如今有点“变味”了。
某乡镇卫生院院长王刚(化名):
文件前后不一致,待排查和疑似病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一方面要按时发放,一方面又没个统一,纪委审计天天跑查,下面怨声不断,最终有问题财务人员背黑锅。再有疫情,人人自卫,谁还去抗疫情。个人觉得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待遇是最终解决办法,就是提高医务人员待遇。
针对大家所说的“政策苛刻”,《健康县域传媒》记者梳理了疫情发生以来的相关政策。
财社〔2020〕2号《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经费保障政策的通知》指出,对参加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给予临时性工作补助。按照一类补助标准,对于直接接触待排查病例或确诊病例,诊断、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病例标本采集和病原检测等工作相关人员,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天300元予以补助;对于参加疫情防控的其他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天200元予以补助。
3月12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关于聚焦一线贯彻落实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措施的通知》。
该通知对“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定义是:指疫情防控期间按照政府统一部署、卫生健康部门调派或医疗卫生机构要求,直接参与新冠肺炎防疫和救治一线工作,且与确诊或疑似病例直接接触的接诊、筛查、检查、检测、转运、治疗、护理、流行病学调查、医学观察,以及直接进行病例标本采集、病原检测、病理检查、病理解剖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
从这个标准来看,就是将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定义在“必须有和确诊或疑似病例直接接触的医务人员”。看似没有毛病,然而这个定义将在抗疫期间辛苦忙碌在发热门诊、可疑病例集中救治点等科室的医务人员,因为没有接诊(治)到“确诊或疑似病例”,其付出的苦劳和功劳可能就化为零。
河北省某县域医院院长李颜(化名):
从事发热门诊隔离病房工作人员包括预检分诊人员都应有补贴,沒有确诊病人可以少一点,但是应该有,早期的规定是有的,后来加了限制因素排除了。
云南省某县域医院院长万林(化名):
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考卷,还不能答错,一错就问责,谁都不敢动。我认为只要相关主管行政部门对一线有个相对合理的明确,大家是不会去计较的。现在是简单问题搞复杂了。这次疫情应该是一个下决心的理由,从体制上杜绝灰色收入,认可合法阳光收入,让医生体面的活着,不应该再观望了。
在可控范围内,不妨多些弹性解读
我们感动于驰援湖北以及默默奉献的所有医护人员,他们为我们筑起了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正基于此,国家为给医务人员提供切实保障,给他们发放抗疫补助。然而关于人员岗位认定问题,部分地区仍然比较模糊。为此,一些县域管理者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大家探讨交流。
湖南省某县域医院院长贾强(化名):
希望地方政府结合国家政策文件,尽快出具体标准,把中央的利好政策坐实,尤其是一线二线的标准怎么定?另外,激励政策要多样化,除了钱财补助以外,也可以有软性的假期等。
云南省某县域医院院长万林(化名):
一是一线医护人员的界定可以考虑按照时间和风险强度计算,因为不是所有的一线都面临一样的风险;二是医院行政领导,不直接参与临床一线工作的不应该拿;三是建议参照县域人口数量、收治确诊病例数和疑似病例数给一定额度,由医院自行发放。本来所有医护人员都不争这个补助,关键时刻大家都挺身而出,而一旦要分出个谁更“一线”,估计会打击一大片。
山东省某县域医院院长李强(化名):
好事要办好,别到最后闹矛盾。我们单位严格执行上级文件,单位造表我自己没领,实际上我一直在单位最前线,只要大家没有矛盾我就很知足了。目前我们医院只是援鄂人员和隔离病区内人员领了补助,其他人员都在等待政策。
河南省某县域医院院长赵东(化名):
疫情发生以来,很多医护人员都是从春节奋战到现在,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激励政策还是很有必要的。没有纠结的先发,有争议的争议达成共识后再发,与文件精神不吻合的人员,付出再多不能用此类资金发,与本地区等同任务的其他单位人员参照发,节假日加班参与防疫工作可以参照国家有关文件发,反正不能乱发,后勤行政直接参与发热病人相关管理工作按实际参与量发,总数大于一线一类人员肯定不好发。
当下,对人员认定、补贴发放标准把好关是每个主管部门该切实做好的实事。将补助如实公开公平地发放到一线人员手里,是对他们大爱无私、辛苦工作的肯定与尊重。各位管理者们与其郁闷政策文件中不确定,不妨在可控范围之内,多思考些激励全体人员的弹性空间。
The End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