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天,我睡不着。
白天七八个小时的入舱战斗结束,身体上的疲惫如潮水般涌来;但在这封城中寂寥无声的夜,我的眼前总浮现出一张张脸。
作为一个在疫情中自愿报名、为病人插管的武汉协和医院麻醉医生,操作中我离病人的面庞极近;颤抖的手和慌乱的眼总是拂到那些在病痛中受尽折磨的脸--以及在镇静药作用下涣散但绝望的眼神。
我们插管,我们拼命,我们用尽所有办法。但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仍像流星一般,悄然陨落。
那前一天还用尽力气握我手的老爹爹,今天走了。那昨天还努力比出V字、提出和我自拍的女患者,也走了…
每一个病逝的患者身后,是破碎的家庭,和医生们破碎的心。
这些悲恸在白天高强度的工作下无暇顾及,但在夜深人静时,却扑面袭来。灵与肉撕裂着,让人滑向抑郁的深渊。
我在黑暗中点亮手机。凌晨两点了,所有人都睡了吧。
无意之中瞥见一个微信群,有众多未读消息。
哦,是陈向东主任拉我进去的…好像叫“一线麻醉呵护2020”?
我又想起了给我们带队的陈主任,他是我们团队的灵魂。在这个弹指间建立、星夜赶来西区支援的“麻醉插管突击小分队”里,他是最劳累的那位;白天入舱、会诊、统筹协调,夜间还要对着常亮的电脑撰写操作流程和经验总结;疲惫侵袭进了他的脸颊,沁出了几道干纹;每天晨会时的眸子里,满是血丝…
而他最担心的,还是我们年轻90后队员的身心情况。那天他笨拙地操作着手机,把我们年轻队员都拉进了这个群,并且让我们“有啥不开心的、不舒坦的都在群里说!多看看群里发的心理咨询材料!” 说实话,那时候我心里噗嗤一笑,有点感慨代沟太宽,暗笑主任不懂年轻人的想法--现在有哪个年轻人会去看那些老土的心理舒慰音视频…
带着怀疑,我静静翻阅群消息。
群里大多是些不认识的ID在絮絮叨叨说些抚慰人心的话;他们的头像往往是花花草草和风景画---典型的父母辈用户的品味。而群里讨论的语气,也像极了在耳边“啰嗦”的父母--仿佛永远是听不完的碎碎念,但一字一句,都饱含关切和温暖---“今天心情有没有好一点?吃的怎么样呀?酒店暖气足不足够?别熬夜太久…”
我的心底流入了一丝丝暖意,孤身在一线隔离着,不想家是不可能的,居然也想被“碎碎念”。
毕竟,那是有人关心你啊。
群里的几条公告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几个主管群工作的老师殷勤地协调着心理咨询专家,一些助眠音频不断出现在消息流里。
要不?听听这个…助眠的“正念加能”?我将信将疑地点开音频。
音轨里流出了舒缓的旋律,潺潺的流水声仿佛有呼吸感;温婉的女声如歌如诉,轻轻地叙述着心理治疗的字句。我将手机放在一边,将身心断了舍离。
很快,我睡着了……这觉睡得很香很香。
几天之后,我才知道详细了解了这个群,和这个群里那些“父母长辈”。这个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与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CAA)联合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为援鄂一线麻醉人员搭建的“心灵呵护平台”,竟然来头这么大---群里一直做咨询的,都是国内顶尖的心理咨询专家,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林丹华教授、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房超导师等等。她们从业经历丰富、资历与经验都是业界大牛;这一次,她们是免费给援鄂麻醉医护人员做咨询疏导。
而群里那些“花花草草”的头像下,是一个个让我如雷贯耳的名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 黄宇光教授,候任主委邓小明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会长米卫东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主任刘克玄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的朱涛教授,米勒之声平台创始人米喳老师,还有我们科陈向东主任,以及不幸罹患新冠肺炎、康复后重返战场的麻醉泰斗姚尚龙教授等等…
这些令麻醉人高山仰止的“大牛”们聚在同一个群,时时刻刻为我们这些“麻醉小兵”答疑解惑,这让我惊讶地跳了起来,也让我不禁倍加振奋--全国麻醉人的目光,都投到了武汉战疫一线。
是啊,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疫下,全国的麻醉人都行动了起来;麻醉医生负责气管插管与重症病人管理,这些岗位暴露风险高居前列、日日见证生离死别、身心压力难以想象… 没机会来武汉一线的兄弟们眼里看着一线、心里想着一线、日日盼着给前方的战友们做点什么---于是,这个微信群应运而生;各个医院的主任通过这里协调物资、了解战况;身处一线的战士通过这里讲述心得、分享体验;更重要的,就是陪前线心灵受到极大压力的战友们说说话,我们唯恐他们的心,倒下…
在这里,每天都有关于疫情的新动态、新消息在传递,一些临床思考也被积极讨论,踊跃的气氛下是殷切的关怀。米勒之声的米喳老师居中调度联系,还开玩笑说到:学会协会领导们组建的一线麻醉呵护2020这个群,其实就是麻醉界,艺术界,教育界,媒体界的一场为我们一线送来温暖和抚慰心灵的“MDT”。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的贺春兰总编辑更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她认真对待群里的每一个疑问、每一条消息,更跨界作词、为前线医务人员谱写了一首战歌《致敬,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她曾笑着说,她以一个教育人的身份,深深沉浸在医疗工作者的世界里。
我看着这个群,心里的洪波涌动;更为各位发起者参与者的善念而感动。
疫情渐缓,春暖花开---武汉的春天,来了。
临床上的危重病人较前大幅减少,前线的麻醉医生们也迎来了久违的休整。这个群,终将慢慢沉寂。
但那些伤心时的关心,绝望时的希望,将永远刻在我们这些战士们的心底。疾风知劲草,危难见人心。
身为麻醉人,在武汉湿冷的冬里,我们哭过笑过,终昂扬精神,迈向春天。
本期特邀作者:凌肯医生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