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疫情形势逐渐好转,而国外疫情持续拉响警报,3月3日至4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欧洲呼吸学会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进行视频连线,向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
在谈及重症新冠肺炎的机械通气治疗时,钟院士强调了以下几点内容:
1、大多数危重患者在治疗中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支持,甚至接受ECMO治疗。但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患者出现呼吸困难,但呼吸频率和吸气肌力正常,无创通气时无呼吸急促,这些相关体征给了医务人员错误的信号,看似把患者的氧饱和度维持在了“正常”水平,但是实际上它导致气管插管的延迟。这在不同城市的重症监护病房中很常见。
2、尽管插管或机械通气后PaO2/FiO2的比例很快改善,但由于患者与呼吸机之间有非常严重的不协调,因此似乎很难撤出镇静剂/肌肉松弛剂。因此,临床表现与SARS或普通ARDS完全不同。在普通ARDS中一旦PaO2/FiO2比例提高,镇静剂就可以非常平稳地撤出,但在COVID19的重症患者中就很困难。
3、病理分析结果提示肺部存在肺水肿以及纤维性渗出,可能是间质纤维化等。特别指出的是,第一份尸检报告的结果显示患者支气管肺泡中有大量的黏液存在,这是个重要的问题。在另一份报告中,可以看到大量暗红色的物质,提示大量粘液在肺泡中存在,末端支气管的扩张也被证实。因此,为了改善机械通气的应用,仍然需要解决小气道内粘液分泌的问题。这种难以清除的黏液可能是重症患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关于有创机械通气的治疗强调:根据气道分泌物情况,选择密闭式吸痰,必要时行支气管镜检查采取相应治疗。但这两种方法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①吸痰管只能处理主气道中接触到的痰液,支气管镜也无法到达深部的细支气管;
②侵入式操作,易造成气道损伤及医患传染;
③影响呼吸机给患者通气。
目前临床亟需一种能实现与有创机械通气同步工作的密闭排痰新技术。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