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万染病,16.8万人死亡,新中国历史上杀伤力最大的传染病

2020
03/11

+
分享
评论
李青天津市泰达医院
A-
A+
对传染病警惕性,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文丨天津市泰达医院  李青


80年代初有一句挂在嘴边的骂人话是“你得了脑膜炎”,类似于现在的“神经病”。这句话绝对不是随口一说,而是背后一场300万染病、16.8万人死亡的烈性传染病。


2017年04月28日《安徽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孩子打疫苗家长先“扫盲”》,其中写道:“以流脑为例,1967年我省报告病例有25万之多,约有一万多个孩子死于该病。而2016年,全省仅报告3例病例。”图

短短一行字,揭开了一段尘封但并不久远的历史。


1966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一场浩劫。


1967年,另一场浩劫随之而来。


正如《安徽日报》所记录的那样,安徽省竟有25万人先后染病,死亡1万多人。根据资料记载,1964年普查安徽省总人口只有3124.17万。试想一下,这是何等惨痛!


可怕的是,这个疫情,不只是局限在安徽省,而且全国大爆发。


 

 
 

辽宁:1967年3月,辽宁地区出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1949年以来的第二流行高峰。发病率高达177.97/10万,病死率为5.80%。为控制该病流行,辽宁省成立了防病指挥部,各市县也相继成立防病指挥机构。据统计,1967年共发病51931人,死亡3013人。——辽宁省地方志网站:辽宁大事记1949~2009。图2



青岛:建国后,青岛市传染病院每年收治流脑病人。1964年和1967年两次发生流脑流行,发病率分别为169.50/10万和390.17/10万。青岛当时人口约140万,也就是说,大约5400人感染。病情凶险,重病以休克型为多。——青岛市情网。图


南京:南京解放后,1967年为流行高峰年,全市发病13837人,死亡303人,年发病率464.59/10万。——南京地方志。图



绍兴:1966至1967年,由于人群大流动,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城乡各地爆发流行。1967年尤为严重,共发病29118例,死亡1040例。1969年,发病率显著下降。——浙江绍兴市志,第三十九卷医疗卫生,第三章疫病防治。图



广东:有《吴川文史(3)》载文记载:1966年至1967年5月,吴川脑膜炎发病5368例,死亡347人。死亡率超过5%!而广东《湛江市志》记载:1967年湛江发生流行性脑膜炎。因“大串连”而加剧,全市发病共1799例。江门市疾控中心也有记载:1967年1~3月,江门市区报告流脑病例近千例,病死45人。发病多为学生和青年。图



从1966年11月到1967年3月爆发最严重阶段,广东省感染达到195745人,死亡达到10770人,病死率为5.5。


而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披露:1966~1967年在我国出现了空前的人群大流动,导致发生了全国性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流行,发病率为403/10万,死亡16万多人。图



16万,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活生生的人,且大多是不满20岁的孩子,其悲惨景象可想而知。


 

流脑,全名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突起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休克。部分病人暴发起病,可迅速致死。

流脑的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因致病菌在体外生活力极弱,故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的机会极少。儿童及青少年易感染。


流脑大多11月份开始流行,次年3、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其他季节有少数病例散发。早些年一般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8~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流行因素与室内活动多,空气不流通,阳光缺少,居住拥挤,患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有关。


脑膜炎双球菌分许多种,在我国90%以上的流脑病例是由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2013年10月《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变异趋势报告:有记载以来,A群是惟一引起两次全球性流脑大流行的血清群,国际上普遍认为两次全球性流脑流行均起源自中国。1967年,中国发生的大规模流脑流行就是A群,发病率达到403/10万。


我国流脑的病死率一直位于法定传染病的第5~6位。1967年为历史发病高峰,在1977年出现的另一个小高峰(60.1/10万)后,疫情持续下降,至90年代,疫情维持在1/10万以下的水平,至2000年,疫情维持则在0.2/10万以下的水平,2004年疫情略有上升,年报告发病率为0.2001/10万。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地方都曾发生过小规模的流脑,但并没有形成大的流行,那为什么1967年爆发了呢?


据海南文昌县志记载:海南文昌1967年,发生流脑流行,全县21个公社(镇)和3个国营农场共发病643例,死亡57例,亡死率为8.86%。时值“文化大革命”,人群流动量大,发病面广,蔓延快,救治药物奇缺,死亡率较高。——海南史志网,文昌县志 ,第二十三编卫生,第四章卫生防疫,图



而上海川沙的县志说得更清楚:建国初期,“流脑”发病率高,疫情起伏大。“文革”初期,受大串联影响,引起暴发流行。1966年发病2015例,1967年上升至4916例,发病率868/10万。——上海市川沙县志第二十八卷(五)。图


这两个县志都提到了文革。



人们常说,天灾人祸,许多灾难的发生,不全都是自然的原因。


那时医疗技术不发达,国家经济困难,缺少疫苗,预防接种率低。而且疾病发生后,没有多少药物可以使用,这些因素都是疾病流行的客观原因。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却是人为因素。


现在还能看到一些回忆那个时候的文章,那个年代,连公检法(公安局、检察院、法院)都被政治运动砸烂不存在了,何况防疫机构,整个社会组织体系全部瘫痪。没有人员、没有预警,没有上报,就是想上报也不知道报到哪里。


更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全国大串联。


据百度介绍:



1966年,中央文革表态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1966年9月5日的《通知》发表后,全国性的大串联活动迅速开展起来。


大约六七月间,全国已出现“串联”师生。外地来京者大多是到首都北京取“文革造反经”和接受毛主席接见的师生,北京赴外地者大多是去各地煽风点火帮助“破四旧”的师生,有红卫兵、“红外围”和一般学生,以大中学生为主,也有个别小学生跟着哥哥姐姐走的。

毛泽东主席分别于1966年8月到11月8次接见红卫兵,受接见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青年师生大约1300多万人。当时串联师生乘坐交通工具和吃饭住宿全部免费,成为“文化大革命”很特殊的一道风景。

城里的公共汽车成了红卫兵的“旅游公车”,不管到哪里都可以随便乘坐,不用买票爱到哪儿就到哪儿。至于火车就更是成为“红卫兵专列”了,一分钱不交就可以周游全国。


这就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大串联”的“盛况”,多数学生外出是因为机会难得,他们想用“革命的名义”出去逛逛。当时我们国家穷老百姓更穷,大家都不具备外出旅游的条件,连吃饭都成问题谁还敢想别的?想不到“文化大革命”一开场就让学生“周游列国”,这个“大串联”很快就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了,红卫兵所到之处随便吃、随便住,还可以“横冲直撞”,他们“炮轰”、“火烧”、“揪斗”、“游街”,从“为所欲为”发展到后来的“无法无天”。

由于串联的人数太多,火车超载数倍。原本一节车厢运载百人,但那时能塞四五百人。行李架上坐着人,椅子底下也有人,甚至连厕所都挤满了人。


有回忆录说,一些女生无法上厕所而出现膀胱破裂的。


没有防护,几百号人就像罐头中的沙丁鱼般挤在一起十几、几十个小时,连空气都变得浑浊。在这样的环境里,一个病人就能传染一群人。流脑因此迅速在全国蔓延,而且在传播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阻挡。


此后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抑制疫情,中央先是取消了免费的交通,改为步行串联,后规定停止长途步行串连。等到1967年3月10日时,正式取消了大串连活动。


随着人口流动的减少,流脑的蔓延开始大幅下降。但疾病的发展还存在着惯性。中央临时组织了一批专业人才,建立了“流脑”防治专业机构,开展全国的防疫工作。


经大力宣传、全面消毒、限流隔离、药物治疗等措施,感染人数快速下降,终于1968年后逐步控制了此次“流脑”疫情。



这次极其惨重的疫情,也让国家认识到了不足,开始重视流脑疫苗的研发。在经过数年的研究后,终于在1974 年研制出A群菌苗,有效保护86%~92%的人群。


改革开放后,1984年起,全国开始大规模推广流脑疫苗,2008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发病人数从最高峰的304万例,降到2017年的低于2000例。


由于疫苗的推广和抗菌素的普及,如今这种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不再可能大爆发了。不过,对传染病警惕性,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此重大的一次疫情,不应该只是静悄悄的躺在历史档案中。可以犯错误,但不能总是犯同样的错误,回顾历史,总能给我们以警醒!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