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多数认为系由于真菌感染所致,常合并细菌感染。多数感染的真菌有曲霉菌,酵素菌,合并的细菌葡萄球菌,酮绿假单孢菌。
发病原因
1、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增加,对真菌生长繁殖有利;
2、耵聍有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耵聍缺乏,有利于真菌繁殖;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易合并真菌感染,其中部分可能与耳内长期滴用广谱抗生素有关;
4、挖耳造成的耳外伤。
临床表现
有时无症状,大部分为耳内发痒或闷胀感,有时奇痒,以夜间为甚,合并感染时引起外耳道肿胀,疼痛和流脓。有时因有耵聍就医时发现真菌感染。分泌物涂片检查可明确真菌或细菌分类。
我院临床150例患者中,培养发现较多的为黄曲霉菌,黑曲霉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其次为西弗射盾子囊霉,烟曲霉菌,合并感染的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酮绿假单孢菌,耳葡萄球菌等。
治疗
需清理外耳道内的分泌物,有耵聍的清理耵聍,较硬较大的需软化后冲洗取出,粘稠的可直接冲洗取出,再根据外耳道皮肤充血肿胀糜烂的程度进行耳道内深部涂药治疗,这个治疗一般需医生亲自操作将涂有药膏的棉条放入耳道深部,大部分治疗三次左右均可治愈,平时需避免挖耳,尽量避免非医疗机构采耳,禁食辛辣刺激食物,禁饮酒。
怎么预防外耳道真菌病呢?
1. 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游泳或洗澡后,应用棉签将停留在外耳道的水擦干,或用吹风机吹干,保持耳道干燥清洁。
2. 避免不洁挖耳习惯。正常人都会有耵聍,俗称“耳屎”。它是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的,在我国大部分人是干性耵聍,成片状,这种耵聍可随头位的改变或运动,以及下颌关节的活动向外脱落;另有部分人的耵聍粘稠,称油性耵聍,不易脱出。正常情况下,耵聍对外耳道和鼓膜有保护作用。因此,一般情况不需要经常挖耳屎。若耵聍排出障碍者,在外耳道内堆积,凝结成块,堵塞外耳道,就成为耵聍栓塞。这时就需要到耳鼻喉科就诊,由专科医生处理,使用耳科专业的工具清理。习惯经常挖耳者,应做到一人一个挖耳勺,不可交叉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3. 患慢性中耳炎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可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外耳道菌群紊乱,引起外耳道真菌病。
4. 出现耳道不适时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早诊断早治疗,以免耽搁病情。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