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芳心语
只要努力和坚持,任何苦难都会过去。冬去春来,万物复苏,遇见更好的自己。
“新冠”疫情爆发后,给国人尤其是武汉同胞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威胁。截止目前,全国累计确诊的感染患者近8万人,更有2千多名同胞医治无效逝世。以至于谈起“新冠”,大家既愤怒又害怕。
世间的病毒千千万万,为何“新冠”这么嚣张呢?今天,让我们揭开“新冠”病毒的真面目。
为何给它起“新冠”这个名字?
“新冠”病毒也就是“新型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早在1937年就被科学家从“鸡”身上分离出来,经过研究确定此类病毒只能感染“脊椎动物”,比如人、家禽、家畜、鸟类等。至于为什么起名字为“冠状”,据悉是因为在高分辨率显微镜下病毒的外膜有很多“突起”,形态上有点像中世纪欧洲王室的“皇冠”,最终就延用了这个比较形象的名字。
冠状病毒的种类非常多,但是目前已知的能感染人的只有7种。大家熟知的SARS是一种,现在肆虐的“新冠”是新的一种。
众所周知,大多数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为DNA,具有两条链,呈反向双螺旋结构,比较结实;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为“正链单股RNA”,复制繁衍的时候很容易发生变异。病毒变异性强,对于保护病毒本身有好处,但是宿主就遭殃了,会增加消灭病毒的难度。所幸现在关于“新冠”尚未发现变异的苗头。
“新冠”攻击人体“步步为营”……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表示:“冠状病毒是全球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同其他种类的病毒一样,“新冠”要想攻击人体,首先要进入人体的细胞。
“新冠”特别喜欢与一种叫做“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受体相结合,该受体广泛存在于人的嘴唇、鼻腔和口腔等粘膜细胞中。被感染者通过咳嗽或打喷嚏传播“新冠”,即为飞沫传播;当人碰触到“新冠”后,也会“下意识”地把病毒带到眼睛、口腔等黏膜聚焦的部位,完成接触传播。
“新冠”的繁殖能力特别强,一经感染人体的细胞,便迅速衍生出N倍的病毒颗粒。病毒颗粒越来越多,会撑破细胞散落出来,接着蔓延到人体的气管、支气管,最后到达肺部(肺泡)。这一“秣马厉兵”的感染过程通常需要7-14天完成,也就是所谓的“潜伏期”。
狡猾的“新冠”害人不浅!
我们的肺有很多管道,呼吸的氧气通过管道进行运输,最终由“肺泡”转载氧气进入血液。一名成年人大概拥有7亿多个肺泡,像大串的葡萄一样簇拥着布满血管。肺泡的主要任务就是运入氧气,运出二氧化碳。肺泡要是不工作了,人的呼吸也就停止了。
“新冠”进入肺部之后大量繁殖病毒颗粒,机体为了对抗这些颗粒会开启“免疫机制”。小规模的免疫不会带来什么不好的影响,但是过度的免疫会造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不良后果——杀死病毒的同时也杀死了大量健康的细胞,CT上可显示患者的肺呈现大片白色——“白肺”。最近热议的“炎症风暴”,也叫“细胞因子风暴”,即为过度免疫的集中表现,许多证据提示该“炎症风暴”是新冠患者由重度转向危重度的重要因素。经过不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在考虑选用“托珠单抗”——重组人源化抗人白介素6(IL-6)受体单克隆抗体来对抗“炎症风暴”,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不过在实际应用上,需充分权衡利弊,具体患者具体分析。
免疫过度呈现给外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发炎”——生成大量的炎症液体。越来越多的炎症液体渗透到了肺泡和血管之间,会阻塞呼吸膜,并渗透进肺泡阻碍氧气的正常交换,最终导致患者窒息。对于那些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往往还会出现并发症,给治疗增加了难度。
由于缺乏针对“新冠”的特效药,目前治疗“新冠”的重点不是杀死病毒,而是对症治疗。通过药物、饮食调节和增强免疫力等,帮助患者持续改善症状、加强病灶的吸收,直到各项指标正常和核酸检测阴性。当患者的整体状态达到出院标准后也就意味着“痊愈”了,更确切的说是“自愈”了。
在我看来,即使是渺小的病毒也是有“思想”的,尽管它们不能自主代谢,必须依靠宿主存活,但是它的终极目的仍是繁殖,而不是杀死宿主,因为一旦杀死宿主,病毒也将无地可容。“新冠”的目标本不是人类,是“意外”让“新冠”感染到了人类。传染性之强,令人咂舌,这大概也是“新冠”遇到“陌生”的人类后施与的“严重不适”吧。
经过“新冠”的侵袭之后,我们不仅明白了生命的宝贵,也能深刻体会到“敬畏自然”的沉重。
监制:李赵城 主编:李晶
编辑制作:宣传处 贺鹏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