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汉活下来的人,是不敢刷朋友圈的
这是第二篇疫情日记,发自湖北省武汉市,也就是本次疫情的爆发中心。作者是诺辉健康的一名员工。
我是湖南常德人,但是现在把家安在了武汉。
1月22日封城前,所有人从媒体获得的信息都是“可控”,我们一家人也都没太上心,仍然准备年货,还打算带全家回湖南常德老家。
22日凌晨突然宣布封城后,大家才开始关注,随着每天数以千计的确诊病例增多,人们开始恐慌。
在我的朋友圈,每天有人求助。因为医院床位有限,确诊患者无法入院治疗,只能在家隔离,而引发大面积传染。
我以前的一位同事悦儿(化名),全家5口,先后3人确诊,如今分隔四地:
婆婆的病情最重,在金银潭医院接受治疗;悦儿夫妻属于轻症,同住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公公作为密切接触人群,在酒店接受隔离。
他们唯一的女儿才4岁,只能托管在邻居家中,孩子还小,根本无法理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别离。
当疫情来临时,他们有过争吵与责怪,也曾绝望得抱头痛哭;好在清醒得非常之快,想尽办法调配资源自救;自救之余,还不忘救助病友,也努力改善着方舱医院内的生活环境。
她说:“现在最大的感受是,死太容易了,活着才是最难的,既然现在还死不了,我就要活好每一天。”
2月6日,火神山医院开始正式接收病患,雷神山医院建成在望,方舱医院被大范围启用隔离患者,严峻情势才逐步得以缓解。2月16日后,新增病患也由4位数降到3位数。
但是,武汉现在的情况还是很艰难:每天仍然有三四百新增病例;物资还是缺乏,特别是医用口罩和消毒液等;青菜肉类都非常少,只有大型超市才有买。
在1月22日封城后,我们小区仍然可以随意进出,去超市或菜市场购物。
直到2月10日开始,小区开始实施半封闭,不能进出,除非有重大事情。
2月12日,武汉市颁布社区戒严令后,改为每3天,一户可出去1人采购生活必须品。不过老实说,不是很严,有时不用出入证也能出去。
直到2月19日,社区门卫改为指定人员看守后,才真正严管严控,完全封闭,不允许进出。
多亏这些收紧的措施,我们小区到现在一例病情都没有。
疫情相对稳定后,在家办公被提上了日程。
起初确实带来了一些不便,比如,以前的拜访只能改为电话或微信沟通,信息传达,会导致一些项目推进进展缓慢。
好在专家们对我通过微信或电话形式的沟通非常接受,也非常理解,但这个阶段,大家的话题更关注疫情和防护。
但也有获益,我现在有了更多思考和沉淀的时间,总结经验,另外公司组织的产品知识培训,对我的区域也有很大的帮助,我现在主要规划解禁后的工作方向和重点。
等到疫情结束了,我最想做的就是见见渠道伙伴,把任务分一下(苦笑),毕竟时间紧任务重,经历过这样的健康大灾后,我更能体会到癌症早筛的价值,希望中国在这方面也能加快脚步。
我也想回老家看看,想去江边走走,吃吃热干面,以前天天可以看到的景象,可以吃到的东西,疫情中才知道珍贵。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