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不应成为第二种压力

2020
03/02

+
分享
评论
Frank诸任之
A-
A+
复工有点难。

习近平总书记说,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关系到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物质保障,关系到民生保障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完成“十三五”规划,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稳定。

 

然而,复工有点难。

 

今年全国的返程客流仍然未上来。2019年春节节前15天客运量11亿,节后25天18亿,今年春节前15天客运量为11亿人,春节后25天客运量才3亿,同比下降82%。从2月2日至2月18日(春运最后一日)铁路进京旅客总人数206万人次,同比下降74%,民航进京旅客总人数71万人次,同比下降73%。而且多地要求返程后需要隔离,时间多在10-14天,已经返程的人中仍有相当比例并未到岗。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目前面对的最大障碍是国内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互联互通秩序的恢复。疫情对四大类行业企业影响最大,包括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住宿等行业会产生较大影响。

 

从第一财经的分析看,受疫情影响,2020年以来医药板块走势强劲,截至2月27日收盘,申万生物医药指数较年初上涨10.34%。其中,子板块医疗器械较年初上涨27.56%、生物制品较年初上涨11.18%、医疗服务较年初上涨9.4%。

 

然而,口罩产能出现了问题。疫情仍在蔓延,全国口罩产能已加紧恢复,但面对庞大缺口,仍呈供不应求之势。为了缓解口罩供应压力,各省也开始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转产口罩。但是,目前口罩生产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卡在熔喷布环节。熔喷布的市场行情已经到达极致,市场上一布难求,其价格已从原来的1.8万元/吨,被炒到了20万到40万/吨。

 

还有,对地方政府来说,同时面临着疫情防控和稳增长的双重任务,如何复工是个博弈问题。一方面,需要防范复工后疫情再次扩散的风险,有媒体报道已有多起复工后交叉感染的案例。另一方面,又需要加快复工和复产,缓解经济增长下行、信用违约风险上升的压力。

 

对地方政府而言,要做到自身风险最小化,更好实现增长与防疫的平衡,要么是不复工,具体的如通过设置严格的复工标准和复杂的申请程序,要么是通过多层级的行政审批流程来推动复工,将自身的责任转移给上级或下级政府部门。

 

以上这些都是外因,心理状态是否复工是内因。近日,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普及工作委员会、全国心理服务基层协作网开展的“第二轮抗击疫情期间心理建设问卷调查”(以下简称“疫情期间心理调查”)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疫情期间心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报告已经复工,仅有27.81%的受调者处于未复工状态。疫情期间复工方式比较多样化,50.16%的受调者在家办公。与未复工群体相比,复工者对生活的掌控感更高,更不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无助感、对未来感到悲观等消极情绪。看来,复工本身就成了战疫的“心理防护服”。

 

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的“工作比我们整天所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更接近游戏。”。因为工作由于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则,过程中可以获得来自用户和上级的反馈,更能使人全神贯注,让人有某种掌控感。对于宅家的活动,因为没有挑战性、不具有明确目的,让人难以集中精神、无法获得外界的反馈,常产生一种潜力未充分发挥的感觉,因此,就会出现沮丧和闷闷不乐的情绪体验。

 

因此,复工只是一种说法,要真正落实到行为中,还有一段过程。不仅需要谨慎的流程控制,还要积极的面对。就像很多人感觉癌症很可怕,然而每年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比癌症死亡的人数多的多,那么是否就不出门了呢?有序复工,永续乐观!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