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属于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包括器械康复、运动训练和徒手训练以达到修复创伤性损伤、恢复运动功能的学科。受众人群包括骨骼肌肉系统损伤和骨科术后患者等。随着全民健身逐渐成为趋势,运动康复或可从针对职业运动员的小众市场逐渐转向为大众提供专业服务上发展。
运动康复按产业链可分为:上游的康复器械和下游的康复机构。
康复器械产品种类繁多,根据国际标准IS09999[2011]按照功能将康复器械产品分为12个主类、130个次类和781个支类;按照作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康复评定器械、康复训练器械和康复理疗设备。中国康复器械规模并不大,根据唯一一家康复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诚益通2019年半年报显示,2019年上半年康复器械的营业收入仅为0.73亿元,其主营业务医药生物自动化的营业收入为2.61亿元。
中国康复医学建设起步较晚,1984年中日友好医院建立首个康复医学科,自此康复医疗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2010年后,政府开始引导支持康复产业的发展。2011年卫健委发布《关于开展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得通知》,在全国设立14个试点,建立三级康复医疗诊疗体系;2012年卫健委发布《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必须建立康复医学科,激励部分二级医院或者企业医院转型康复医院,也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康复医院;2016年人社部发布的《将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通知》从2010年的9种治疗性康复项目增加到20种,如平衡训练、大关节松动训练、截肢肢体综合训练等。目前社区康复中心已经初具规模,根据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截至现在中国社区康复机构共有9036个,其中视力残疾康复机构1346个、听力言语残疾康复机构1549个、肢体残疾康复机构3737个;社区康复机构在岗人员共250469人,其中业务人员176471人。
同时在此期间,众多互联网康复医疗机构成立,并且一部分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如弘道运动医学诊所、体创动力、术康、冉冉运动等。不过,运动康复目前在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仍然较小,需求存在着较大缺口,运动康复行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运动康复人才缺乏
2005年,北京体育大学成为中国首家开设运动康复专业的院校。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约40所,但由于对就业前景的担忧,报考该专业的生源并不多。其次,各个大学运动康复专业的教育水平层次不齐,招收毕业生,往往需要花费长时间进行培训,并且就业市场狭小,薪资水平不高,毕业生会更倾向于选择不对口专业就业。
运动康复意识薄弱
民众仍然对运动康复缺乏清晰认知,运动康复往往被认为是专业运动员才需要的治疗。即使出现运动性损伤,大众的第一选择是去医院就诊,但目前医院虽然都有康复科室,依旧不受重视,且有些患者治疗周期长,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康复治疗。市场仍需很长的时间进行培育。
治疗费用高,品牌力不足
目前运动康复机构总体数量仍然很少,并且性质模糊,有些机构申办了诊所资质,如北京弘康,大部分则没有。收费不尽相同,每次的指导费用400-1000元不等,整个疗程费用则高昂,所以将基本医疗保险或商业保险引入,既能增强竞争力,同时能提升自身品牌。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