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杨 女,汉族,1957年1月出生,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2020年的春节,给中华儿女留下无法抹去的印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突然降临,疫情肆虐,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武汉打响,党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白衣天使——勇敢的战士,急驰武汉。
2月7日,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共130名医护人员出征,赶赴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支援一线疫情防控工作。在130人的队伍中,有一个身形娇小、一头烫发、穿姜黄色羽绒服的女医生引人注目。送行的领导与大家合影后,与她紧紧地握手。
她是63岁的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郑杨教授,是医院驰援武汉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老专家。
63岁的专家,主动请缨参上一线。
郑杨教授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领域已经工作35年了,在处理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上,她是专家有把握;面对急危重症的抢救及疑难病,她是治疗高手有经验;在介入治疗上,她是手术大师有技术。院内外遇到疑难问题,只要她坐阵,大家心里会安稳很多。因为,郑杨教授是大家的“定海神针”。
就在长春的“抗疫”战争还没有打响时,值完春节期间的最后一班岗,郑杨教授想,可以给这一年的忙碌画上一个句号,她从繁忙的医疗工作中暂时脱身出来,回到老家与亲人相聚。可人刚到家,连脚跟都没有站稳,就收到吉大一院疫情防控的消息:“全院员工紧急待命。”那一刻,郑杨教授二话没说,不顾家人阻拦匆忙赶回长春,随时等候组织召唤。
疫情当头,当以国家人民为重!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郑杨教授再次用行动做出表率。这是63岁郑杨教授的真实写照。
由于从外地回到长春,郑杨教授主动居家隔离。她居家隔离一点都没有停止工作。她一边积极参加医院网络会诊工作,精准给出诊疗指导意见,对医院每天的留观病例和疑似病例进行线上指导,悉心指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后辈们,一边时刻关注着疫情动态。隔离结束后,她立即像2003年抗击非典时一样,请缨加入医院里驰援湖北队伍。面对郑杨教授坚定的态度,院领导和同志们心疼地告诉她,年龄大了免疫力差,要多注意休息,别太累。可她全然顾不上这些,到武汉驰援抗击疫情的最前线那一刻开始,郑杨教授顾不上休息,立即投入工作。由于医疗队负责援助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院区B座10楼东区的重症疗区,整建制接管疗区50张病床,收治的全部是急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她感到肩上的责任之大、之重。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她为一线工作人员讲解和规范工作流程、防护重点,以身作则,做出表率,给予大家信心和勇气。每天,除了要提高病人治愈率、降低病死率,郑杨教授更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保障队员的零感染。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她和医疗队队员们一起反复进行感染控制安全培训练习,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有效隔离都要进行认真的规划。队员们考虑到郑杨教授年龄和体力的问题,医疗组原计划给她安排医疗顾问的任务,帮助大家解决一些治疗上的专业问题。但郑杨教授坚持和大家一起带组、排班。63岁的她要克服诸多生理困难、穿着隔离服每天6小时和大家奋战在临床一线。一切准备就绪后,郑杨教授就开始跟坚守一线的年轻人们一起轮岗值班。作为一名从事医务工作30多年的医生,她深知进入一线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她深知,既然选择这份职业,就要坚守到底。
郑杨教授成为医疗队中的“定海神针”。连日来,在武汉的工作中,在危险和压力、辛苦与疲惫并存的疫区一线,郑杨教授早已经忘记自己的年龄,跟所有医护人员一样,驻守在重症疗区,对收治的病人进行救治。面对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的局面,为和死神抢时间,他们唯有马不停蹄忙碌着。大家心疼郑杨教授,叫她多休息一下,她每次都是挥挥手继续工作。为了战胜疫情,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蜜蜂,一个迅猛奔驰的火车头,一名披荆斩棘的开路先锋,一位在黑夜里手持火把的领路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一线疫情防控工作,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使命和担当,共同践行着“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崇高和伟大。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