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日记 | 尹君:2月22日是我们来武汉的第13天

2020
02/25

+
分享
评论
健康县域传媒
A-
A+
每个双层口罩后面是一张骄傲自豪的笑脸。

作者:尹君(金乡县人民医院)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2月9日金乡县人民医院9位“战士”, 主动请缨、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奔赴武汉。尹君是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援鄂护士之一。以下是他的随笔日记实录。

“我们进舱了”

2月12日凌晨两点的武汉很冷,室外温度不足10摄氏度,为减少窗外几百米外方舱医院的空气传播,我们不能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空调系统。回想昨天发生的一切,上午9点,我们前往医院驻地熟悉环境;11点30分,我们光荣的手捧入党申请书,在鲜红的党旗下郑重宣誓,并为此奉献终身。

13:00,我们护理6人组与邹城两位护理同仁,以及4名医生,前往武汉第四个方舱医院——汉阳方舱医院。我想我一定紧张了,因为一路无话,毕竟即将面对的是已经确诊或者高度疑似患者,已年近花甲的总领队吕涌涛院长为我们不停地打气,并自告奋勇要求第一个进舱,让我们感动不已。

16:00,我穿上了成人尿不湿,虽然毫无尿意,但不想因为紧张或生理原因而浪费一套珍贵的防护服。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第一批入仓人员装备整齐,鼓舞士气,走进了这个“危机四伏”的战场。

17:00,我见到了第一位病人,分诊、登记、记录生命体征、分床、引导入仓,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每名入舱病人都会看着我们身上的“山东”,说一声谢谢,我觉得这不仅仅是感谢方舱医院给了他们治疗疾病的信心,更多的是在感激全国各地给予这座美丽城市的支持。

21:00,更多的病患走进方舱医院,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问候一句。在舱内巡视时,被病人叫住“你们是山东来的医疗队?”“是啊”,“我是聊城的,看到山东两个字,太亲切了,谢谢你们能来!”我觉得这是这一天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不论哪里需要,中国人都在!山东人都在!金医人都在!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我们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医疗队的革命友谊

2月13日 14:35 今天是进驻武汉第5天,室外温度16摄氏度。这几天除了进驻舱内,更多的时间是在关注“山东赴武汉市冲锋队”微信群里的信息,过上了机不离手的“半隔离”生活。

面对共同的“敌人”,短短的几天时间,让我们这些来自齐鲁大地的儿女,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不仅仅是为了还给世界一个健康的武汉,也更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安全的回家。

303人的团队,假如某个人在工作中有一丝丝暴露,就意味着整个团队都有感染病毒的风险,所以所有人员基本上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为了自己,为了他人,更为了团队,而我们这些“半隔离人”却在微信群里建立了自己的友谊模式。

“哪位老师那里有剪刀?”“哪位老师有胃药”“哪位老师捡到房卡了!”……“我有”“×××号房间,来拿”……没有人在意得与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如果用词语来形容我们这个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我想“优秀”“无私”“慷慨”……是远远不够的。微信群里大量充斥的不是代购,不是点赞,而是鼓励、加油和分享。进驻生活小窍门、舱内工作经验、疫情分析心得、互帮互助、工作人员的随时调度是我们时刻关注微信消息的唯一理由。

我们金医团队,更体现出了王杰精神,一人出门就尽量解决所有人的生活问题,最大化的减少出门频率和人员聚集。当看着他们搬着装满生活物资的箱子艰难的挪步,我们不能齐上阵伸出援手,只得相互一个微笑、一个“谢了伙计”、一个“没事,快关门吧”。

凌晨2:00 ,我的好朋友常振远医师出舱回到酒店,舱内他分管危重病人的管理并在6小时的工作时间内独立安全护送7名危重病人转院,而我的工作是开门、喷洒消毒、烧水、摆放过渡鞋。互相没有感谢,没有应承,只有最初的一句话,“兄弟,等结束了,我把你带回去,你把我带回去”。我想这就是进驻湖北医疗队的革命友谊吧。

“英雄”这两个字担当不起

2020年2月17日,我从武汉国博方舱医院 B1区出舱。

这张照片是在舱内一位患者拍摄的。不可否认,双层口罩后面是一张骄傲自豪的笑脸。向来不喜欢拍照,但我无法拒绝一个善意的拍摄,就像为疫情所染而无法拒绝“逆行者”们提供帮助的病患。

挺喜欢“逆行者”这个名词,数万名全国各地临床医护人员进驻湖北,而我们第八批山东医疗队直赴疫情中心“江城”——武汉。国博方舱医院是我们303人团队“逆行”的起始点,更是我对护理职业生涯全新认识一次重要的转折点。

“英雄”这两个字,自认为是担当不起的,我只是在做每一个医务工作者都在做并希望去做的事情。“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这是我个人最爱的一句话。

患之需要,鄂之需要,国之需要,为医护所趋之因。谨记:有国才有家。大疫当前,举国上下,共同携手,皆为所力所能及之事,故“英雄”二字,为国人所共有之名。新冠无情,人有情。“汉阳方舱家人群”、“心理咨询小组”相继成立,为身心抑郁的患者提供心理及生活帮助、互动,解答病情、工作之安排,让舱内每位患者感受到来自“礼仪之邦”真诚实意的“关心”与“帮助”。

今日入舱,感受颇深。为疫所染患者人数虽多,但从患者脸上看到的只有战胜病魔之信心、对齐鲁医护之放心以及携手抗疫之决心。入舱之后,可谓马不停蹄,每为患者解决一个问题,“谢谢”这两个字是我听到最多的词语。正所谓“鲁鄂情深”“以心换心”,简简单单的两个字,确是来自齐鲁大地的医护人员奋斗的源源动力。

我知道,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水杉依旧挺拔,梅花依然烂漫,医患携手同登黄鹤楼,面向齐鲁笑春风的那一天很快就会来到。

第13天且行且珍惜

2020年2月22日,进驻“江城”武汉的第13天。一边漫步人生之旅,一边在漫步的过程中体会生活,捕捉感动你也感动他人的一点一滴,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从2月9日凌晨3点接到援鄂报名通知时,不假思索的请战武汉,到递交火线入党申请书,从第一次进入汉阳方舱医院的忐忑不安,到舱内工作、护患交流的轻车熟路。从登记第一位入舱患者的蹑手蹑脚,到现在舱内每次交接班的事无巨细,我想,我的这份成长应该归功于我遇到的每一个人。

如果问我在做出援鄂决定时,有没有担心或者害怕过什么,我想应该是有的,但,当我妈眼中含泪的对我说“这正是武汉人民需要你的时候,你去吧,儿子,爸妈支持你”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没有做错什么。

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医护人员已经司空见惯。但不得不承认,舱内的工作对我们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洗手——N95口罩——一次性帽子——防护服——靴套——鞋套——外科手套——一次性隔离衣——外科手套——护目镜——检查,是入舱前的标配。

密封的防护服、雾水打湿的护目镜、令人憋喘的口罩、双层手套的束缚感、套耳口罩产生的疼痛应该是舱内每名医护人员最直观的自我感受。

在我印象里,队友之间说的最多的话应该是“辛苦了”,对方的回复很简单,一个微笑加一句“没事儿”。苦,是苦了点,累,是累了点。但当你穿上那身衣服,看着病床上需要诊治的患者以及他们眼中饱含的希望与感激,我们能做的只有“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没有任何杂念,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果问我是不是因为自己是医务工作者才继续坚持下去,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当你看到一名患者担心家人被传染而选择自己偷偷住进无法探视的医院时,当你看到全家染疫,只剩一人,仍满怀感恩与希望的活下去时,当你看到患者们相互鼓励、相互关心时,当你看到舱内所有人员为出院患者表示祝贺时,当你看到每名患者眼神中对舱外阳光与空气的向往时,救死扶伤是我们的职责与任务,我想且行且珍惜却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行走的二维码”促使“汉阳方舱家人群”“援鄂医疗队志愿者家园”“健康宣教群”的快速建立,更让我们心与心的连接在一起,坚定成功抗疫的信念。

“谢谢”,舱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对我们齐鲁儿女最大的认可。“希望你们平安回家”是来自这座九省通衢的最好祝福。

“加油”,舱内说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对所有病患最大的鼓励。“这是我们医护人员该做的”因为我们背负着希波克拉底、南丁格尔之名。“下次一定不是戴着口罩来武汉”是“逆行者”们对这座“东方芝加哥”最美的期待与羁绊。

“疫情地图”时刻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也让我们看到政府与人民携手同行的决心与毅力。我真的很自豪,因为我是一名中国人,更是一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士。

不久的将来,武汉还是那个美丽的武汉,中国还是那个百折不屈的中国。愿每位患者的伤痛,被温暖的春天所治愈。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