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史上的2月22日:鲁迅因结核病逝,十年后特效药才诞生

2020
02/24

+
分享
评论
五号医生吴昊
A-
A+
链霉素的发现为结核的治疗开启了新纪元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的孩子小栓得了痨病,因为听说人血馒头可以治好儿子的病,他们夫妇从刽子手那买来了沾满革命人鲜血的馒头。但在经过精心准备后,仍然没有阻止孩子的离世,这个夺命的“痨病”就是现在所说的“肺结核”。“弃医从文”的伟大作家鲁迅最终也未能敌过病魔的侵袭,于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而能够治愈结核的特效药链霉素在1946年的2月22日才被公之于众,发现它的是美国细菌学家瓦克斯曼。

白色瘟疫席卷地球

肺结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的意大利和埃及,甚至有报道称其祖先来源于7万年前的非洲史前人类(跟幽门螺旋杆菌有的一拼)。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肺结核一直是让人闻风丧胆,避之不及的传染病之一。这种在我国古代被称为肺痨,在欧洲有“白色瘟疫”之称的传染病,在特效药没有发现之前,病死率达到了97%,简直是丧心病狂。

肺结核的经典临床表现是低热、盗汗、咳嗽和咯血,我国中医古籍《灵枢.玉版》篇中如此描述肺痨的症状:“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而在西方经典名著《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因身患肺结核而导致身材“颀长苗条”、脸颊呈深红的“玫瑰色”,被大仲马塑造成一种“病态美”的形象。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面对这种病时都似乎显得束手无措,只能任由事态的发展。在19世纪50年代的英国,有近1/4的人死于结核,这里不乏知名杰出人物,雪莱、席勒、勃朗宁等人。

抗击结核的历史大事

肺结核可以通过飞沫传播,患者的痰液中带有大量的具有传染性的结核杆菌,因此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由于早期没有特效药,因此病死率极高。这使得早期很多的科学家、医学家都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在早期抗击肺结核的战线上,有两个让人振奋人心的历史大事:一件事是在1882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罗伯特·科霍发现了肺结核的致病菌:结核杆菌。为了纪念科霍的重要发现,在1993年世卫组织宣布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结核日。

在发现了病原菌后,人类迟迟未能继续进步,抗结核的特效药一直“难产”。而就在1928年佛莱明发现抗生素之后,我们期待已久的第二件大事件出现了:1946年2月22日美国科学家赛尔曼·A·瓦克斯曼(Selman Abraham Waksman)发布了他的研究结果,世界上第二种人工制取的抗生素,第一种抗结核特效药,链霉素诞生。

链霉素的发现开启抗结核的新纪元

链霉素的发现使抗结核治疗进入了新的纪元,它是一种氨基糖苷类的抗生素,能够与结核杆菌菌体的核糖核酸蛋白体结合,干扰结核杆菌的蛋白质合成,从而杀灭或者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链霉素的诞生具有跨时代意义,终结了困扰人类数千年的肺结核“不治之症”的称号,瓦克斯曼教授也因此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物理学奖。

时至今日,在链霉素发现的基础上,后续的科学家们又发明了利福平、乙胺丁醇、异烟肼、吡嗪酰胺等特效药,通过联合使用能够有效地治愈大部分结核病患者。在这五种药物中,链霉素是最早被发现的,数十年来其在抗结核治疗的方案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虽然目前结核病全球每年仍会有近千万的新发病例,但是只要能及时得到治疗,死亡率大幅下降。“白色瘟疫”最终在人类的勤劳和智慧下被摘掉了神秘的面纱并低下了高傲的头颅。

此文正值大家全民抗击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纪念医学史上这一伟大时刻的时候,也希望我们能够再次共同击败病毒的侵扰,早日回到正常生活中去!抗击新冠肺炎的全民生理,也必将在医学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