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曹秋香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疫情如火,刻不容缓。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让人不敢停歇。武汉连夜开辟“方舱医院”,为感染的患者铸造阻击病毒的“生命安全岛”。
2月11日,山东省金乡县人民医院9名医务人员走进汉阳方舱医院,《健康县域传媒》记者连线采访了金乡县人民医院重症科护士长寻庆美,探访方舱医院里的真实情况。
金乡县人民医院重症科护士长寻庆美
任务:不辱使命平安回家
2月9日凌晨,金乡县人民医院接到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对《关于进一步派医疗队援助湖北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通知》,医院火速集结了由9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援助队伍,涉及呼吸、急诊、重症医学等专业,他们被安排在了武汉汉阳方舱医院。
此前不少人在猜测“方舱医院”如何产生。记者梳理发现,2月5日晚,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委副书记胡立山在发布会上透露,截至2月4日,全市空病床仅剩421张,很多已确诊的疑似病患没有住进指定医院救治,形成了“堰塞湖”。
同日,武汉决定加快对“四类人员”(即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分类集中收治。其中,对于确诊的轻症新冠肺炎患者无法全部进入定点医院治疗的,要求征用其他医院或酒店作为临时治疗区,集中收治。为此,在中央指导组的推动下,作为武汉收治新冠肺炎确诊轻症病人的关键举措,在武汉三镇大地上,一批被誉为“生命之舱”的方舱医院应运而生。
汉阳方舱医院设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最大规模可以同时容纳6000名确诊轻症患者。方舱医院收治的主要是确诊轻症患者,他们的治疗方案并不复杂,每天有很多治疗外时间。如果能够通过阅读、跳舞等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和信心,将对他们的治疗康复有重要作用。汉阳方舱医院B1区共设有960张床位,四川和山东医疗队各负责480张床位。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将方舱医院比作“诺亚方舟”的“舱位”,用最小的社会资源,最简单的场所改动,最快地扩大收治容量。
2月11日是汉阳方舱医院正式启用的日子。早上7点多山东医疗队全员进行了穿脱防护服、操作规范等相关培训和练习。然后到方舱医院参观熟悉环境,并进行模拟训练,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逐一击破,直到完全达标才能进舱工作。
寻庆美表示,训练为了实战,训练就是实战,对所有预备队员高标准、严要求,只有做好自身防护,才能真正在疫情最前线发挥作用。
“我们是第一批‘进舱’的,主要负责人员分工,预检分诊流程,疏导、引导登记,患者床位安置等。”寻庆美说,她作为第八批护理一组的护士长,除了照顾好患者,就是保证大家健康平安地回家。
进舱:“穿了防护服就不能随意出来”
方舱医院的紧急投入使用,对于确诊患者应收尽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建设方舱医院,大规模收治传染病患者,被王辰院士评价为“我国公共卫生防控与医疗的一个重大举措”。在这背后,是数千名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日夜奋战的付出与奉献。
冷,是寻庆美入住方舱医院旁边驻地宾馆第一晚最直观的感受。由于离方舱医院近,宾馆不能开窗也不能开空调,他们习惯了北方的暖气,面对南方的湿冷环境非常不适应,只能合衣而睡。
“到达武汉之后我们就进入了战备状态,感觉到气候不适应,夜间的温度比较低,晚上大家穿着衣服睡觉,但这些都可以克服,我们来的目的是救治患者。”寻庆美说。
“穿了防护服进舱,就不能随意出来。”寻庆美说,护士跟病人接触更密集,不仅要配合医生做好护理工作,还要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关注舒缓患者的心理压力,“为了避免风险,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需要穿着成人纸尿裤工作”。
金乡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尹君是寻庆美的一位组员,他曾在日记上写到:下午4点我穿上了成人尿不湿,虽然毫无尿意,但不想因为紧张或生理原因而浪费一套珍贵的防护服。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第一批入仓人员装备整齐,鼓舞士气,走进了这个“危机四伏”的战场。下午5点我们见到了第一位病人,分诊,登记,记录生命体征,分床,引导入仓,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每名入舱病人都会看到我们身上的“山东”,而说一声谢谢,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因为方舱医院给了他们治疗疾病的信心,更多的是全国各地给予这座美丽城市最大的支持。
工作量大且琐碎,穿上一层层的防护装备,戴上两层手套,平时看似简单的操作就变得困难起来。但最困难的是,穿上防护后整个人会感觉非常闷。
根据制定的排班方案,方舱医院实行“6小时工作制”,实际上整个流程下来10多个小时,当天到宾馆已经是凌晨12点了。“进舱后,不能做任何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比如吃饭、上厕所都是不允许的,因为没有那个条件。”
战斗:安抚患者情绪是一项“技术活”
2月11日下午4点多到晚上10点,汉阳方舱医院收治了300多例患者,但是现场工作很有序,不管是分类、梳理、还是患者的安置,做得都非常好,他们快速的进入了“战斗”状态。
据寻庆美回忆,很多患者刚到方舱医院,由于对医院不了解,他们心里很烦躁同时也很无助和茫然,有着各种不满情绪。“当天,收了一位60多岁的患者,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由于担心自己的病情,加之挂念家人,一度情绪低落。这时候安抚患者情绪成了一项‘技术活’。”
寻庆美介绍,她们逐一地巡视患者,询问他们的病情变化及生活需求。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以及在陌生环境下的隔离治疗,难免有患者出现焦虑,在查房的时候,要顺便逐一记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方舱医院收治的是轻型患者,这种情况对于寻庆美而言是足以应对的。她在重症监护室工作10多年,对重症患者护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对救治目前的轻型患者内心不恐惧,也有信心能做好。再加上她之前参与过传染病救治工作,所以此次抗疫工作对她来说没有挑战,唯一的压力就是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保护好组内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安全。
“在方舱医院看到那么多患者,他们都需要我们,感觉来这次过来很有意义,一点也不后悔,在患者救命的那一刻,所有的担心、恐惧什么都忘了。”
然而,让寻庆美感触最大的是山东省立第三医院院长吕涌涛,年近花甲还要求第一个进舱,还亲自给大家发放餐食,工作中不断地加油鼓劲。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让他们非常感动。
寻庆美发现,当天过来的很多患者都有心理障碍,只能通过贴心沟通,消除了他们的恐慌情绪。寻庆美觉得,在这种特殊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看似“拉家常”的心理治疗比药物治疗更加关键,没有家属的陪伴,如果有,那一定是患者志愿者。这些志愿者是患者自发组织的,他们协助医护人员给其他患者进行心理减压。
截至发稿,绝大多数患者,都对他们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和理解,也有极少数不配合的,通过心理疏导后,慢慢地也能理解配合了。
“现在整体运转平稳有序,在做好医疗保障的同时,医护人员会与患者沟通交流,给予心理支持。我们有信心战胜疫情,也会让患者同样有信心战胜病魔。”寻庆美坚定地说。
The End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