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一线 | 北京医院急诊人冲锋在前,不负使命!

2020
02/19

+
分享
评论
北京医院
A-
A+

2020年伊始,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使本就十分忙碌的急诊科,任务变得更加繁重,医疗风险徒增。在院领导和科室的统筹指导和安排下,北京医院急诊科各岗位排班调度、人员配备、物资协调以及疫情防控有条不紊、忙中有序。

 

“感染办”紧急召开感染防控大会

 

院领导亲临急诊指导防疫工作

统一认识  科学决策

2019年进入12月,急诊呼吸道疾病患者数量有增,甲流、乙流阳性患者数目更是数倍于往常。经验丰富的张新超主任耐心嘱咐所有医护人员注意防护,避免和患者交叉感染,此时还基本上没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的任何先兆。2020年1月,新冠肺炎在武汉爆发,形势变得严峻,由于具备2003年SARS防控经验,科室核心小组立即讨论决定,除了保证“重症疑似病例在急诊监护室隔离区隔离抢救、轻症疑似病例在留观区单间病房隔离观察”外,还将三楼留观病区清空一间病房作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隔离之需。1月16日,恰逢1例湖北咸宁患者因意识障碍急诊,伴有发热,科室当即启用了隔离流程。这些未雨绸缪的措施有效地救治了患者,也妥善地保护了医护人员。

因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延长了春节假期,但由于急诊工作全年无休的特殊性及疫情的需要,使急诊医护人员短缺的情况加剧。经核心小组紧急商议决定,医生组正月初七全员到岗,细致管理病人。医生组一直坚持至今,圆满完成了满负荷的急重症抢救与监护、留观病人治疗。春节7天长假期间,几乎全部一线和二线值班医生都上了近24小时+12小时的班,护士每人4个排班也一加再加,有的护士甚至连续工作6天。疫情面前,大家顾全大局,无声地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我是党员!我先上!

在武汉乃至全国疫情信息并不十分完整和清晰,新冠病毒的毒力与传染性也不明确的情况下,如何能让大家既保持理性认知、又重视科学防护,安全从事急诊医疗工作,除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方式督促大家学习相关知识,在具体医疗护理中加以检查落实外,张新超主任还以其乐观、积极地心态与大家分享关于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英勇抗敌的真实故事,共同讨论科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鼓励大家在困难面前同舟共济,凝心聚力。急诊科党支部举行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生命重于泰山”的特殊主题党日活动,号召全体党员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院党委的倡议书,要求全体党员在特殊时期、关键时刻,务必提高政治站位,遇到危险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大年三十,A04隔离病房开始收治病人,支部书记张新超带队与主管护师刘玉卓、护士王丽、鲁寒、马雪桐承担了首个病房值班工作

行胜于言。为保障A04隔离留观病人的安全,在医生人员紧张的情况下,4位老党员张新超、陈燕启、温伟、冷斌不仅主动承担A04隔离留观区的三线值班工作,还分担了急诊本部的部分二线值班工作。

医院筹备组建医疗队之初,急诊科报送的4位同志张新超、温伟、付春毅、常杰均是党员。正月初一晚紧急组建北京医院驰援武汉国家医疗队,张新超、温伟和文力医生积极请战,最后医院决定由文力代表急诊科出征奔赴前线。

 

两位护士长宋莉莉和童萍在疫情期间几乎一天未休,夜里两三点回家早已成了家常便饭

全科总动员  尽显急诊人本色

到目前为止,我院驰援武汉的两批医疗队员共143人,其中急诊科10人(王旭涛副主任、文力和付春毅医生、护士石婷羽、吴秀娟、夏静、文科龙、王千、鲁寒、茹鸿)。

文力医生原定春节与未婚妻回内蒙完婚,接到驰援武汉的任务后立即跟家人说明情况次日即启程。护士王千是位年轻有为的小伙子,为了参加援鄂医疗队,跟护士长提出交血书请战。

医院组建第二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时,急诊科护士在一个半小时内迅速报名66人。

2月3日,北京医学会开通线上答疑,张新超、陈燕启、全锦花、陈曦、郑亮亮、王凡、袁绍华等7位同志,利用空余时间在线上回答相关问题100余个。 

 
 

剪短头发的姑娘们,别哭,你们是最美的,我们等你们凯旋!!!

 

“湖北,你好!什么都可以给,但是白衣战士是借的!请一个不少的还给我们!”

坚守岗位  共克时艰

急诊工作始终是“一线”,始终面临诸多不确定风险,疫情时期尤其凸显。大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春节期间,发热门诊医生调整上岗时段,紧缺人员由急诊科补充。付春毅、王凡、梁晓光、袁绍华、陈曦等同志坚定大局意识,主动分担困难,增加发热门诊班次。发热门诊的护理工作,也由急诊科高年资护士和几位经历过非典疫情的老师(常纬、吴宏娟、杨雪、景怀蔚、祁秀梅、韩东、侯凤贤、聂玉芝、刘玉卓、吴宏娟、苏璐、李传颖)共12人全部承担起来。

疫情期间发热门诊就诊量每天30~80人,1月24日至2月13日共715人。医护人员一天24小时在岗,每4小时一轮岗的繁重工作和巨大压力对他们的身心是极大的考验。可他们却对我们说:“别担心,我们这把老骨头是打不倒的”!

 

急诊科医生在发热门诊出诊

 

一双双惊心动魄的手,被汗水浸泡,被洗手液、消毒液侵蚀

 

汗水浸透的刷手服

 
 

满是口罩压痕的脸庞

 

大年初二是景怀蔚老师49岁生日,这个生日没有蜡烛和蛋糕,更没有家人的陪伴,有的只是一碗普通的牛肉面和作为医护人员的坚守

 

你们是我们的好前辈,感谢你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担当。“隔一扇门,护一城人!”

春节后,因援鄂医疗队和发热门诊抽调人员,使原本就紧缺的急诊科人手更加紧张,很多医务人员都主动申请加班。医疗组部分在京外的规培学员不能按时返京,在基地培训的医生张志会、呼翠翠、窦立蒙、史阔、任爽等同志迎难而上,都主动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时间。

抽调人员驰援湖北、支持发热门诊后,留在科里的护士大多数是年轻人,其他科室支援的护士短时间内还不能全面掌握急诊工作。此时,年轻护士们毅然挑起了急诊护理的大梁,不仅承担了科室的日常工作和基本护理,还热心仔细地带教临时支援护士。承受着繁重工作压力和巨大心理压力的她们却笑着说:前辈们去了最危险的地方,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家守好,不能再让她们有任何后顾之忧。

面对疫情,大家克服困难,舍小家顾大家。刘学林主管技师在春节期间放弃休假,主动来科室帮助医生完成辅助检查。冷斌副主任托亲友购置了1000个外科口罩捐赠给科里。付春毅和张静怡也多方筹措为科里购置捐赠了防护用品。在家中休产假的何姗,特地买了零食、日用品寄到科室。已经离开急诊科的张北、杜歆洁、王瑞琴和闫春环等几位老师不仅给科里送来了慰问品,更是申请要在疫情时期回科帮忙,王瑞琴老师还给科里捐款1000元,被护士长婉言谢绝。已退休几年的急诊科老护士长杨玉玲更是表达了炽热的心声:“我报名发热门诊,我年龄大了又没有负担,而且在香港经历过抗击非典的防控工作。一旦人手不够,我随叫随到”。家乡是湖北的小伙子刘爽刚刚援藏回来,身体还没有调理好却仍然坚决要加入援鄂医疗队。很多同志家住远郊区,因为担心回家后可能会因居住地的隔离措施无法上班,杨颜光、王丽、崔美玲、王海玉、宗蕊、杨晓伟等毅然选择留守医院,如今她们已经半个多月未见家人。

 

疫情期间,抢救室仍然有很多重症病人,医护人员齐心协力,紧密配合,工作井然有序

 

2020年2月2日急诊抢救室遇到困难气道病人,患者生命垂危,在气管插管无法进行时紧急联系麻醉科、耳鼻喉科联合会诊,在陈燕启副主任指挥下,成功开放气道

 
 

疫情期间,急诊二楼EICU不仅没有停止收治住院病人,更是收治了很多重症病人和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温伟副主任说:“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这是属于我们的一份责任。”

 

留观室和输液室一直是急诊科病人最多人员最密集的地方,疫情期间每日在床留观人数超过30人,最大限度做到使患者有病可医,同时做好发热病人筛查

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一如17年前那样,急诊科再度出征。为了战胜疫情,我们义不容辞,冲锋向前!为了救治急危重症病人,我们坚守岗位,守土有责。我们身着白衣,即为“战士”,人民的健康安危,既是我们始终心系的责任,更是我们不懈努力的追求。感谢医院各科室和社会爱心人士送来的爱心和医疗物资,还有很多不留名的好心市民送来食物和用品。感谢有你,有我,有他,有大家,有我们每一个人齐心协力,再大的风雨我们都能扛过去!我们必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众望。寒冬有头,不信春风唤不回!

 

撰稿:急诊科  杨筝

审校:急诊科  张新超

编辑制作:宣传处  贺鹏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急诊人,北京医院,使命,急诊科,疫情,护士,医疗队,医护人员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