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随着上海市第十五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召开,新冠肺炎的传播途径又做了些更新,气溶胶传播走向了我们的视野。
前几天,疫情来势汹汹,我们制作了一期「无接触护牙指南」(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点击自取),而今,气溶胶传播在朋友们之间甚嚣尘上。正是如此,我们想和朋友们谈谈气溶胶传播,以及不得不看牙时该怎么预防。
什么是气溶胶?
简单地说,气溶胶是一些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态小颗粒(直径0.001~100微米),与媒介之间有点难分难舍的意味。
我们已经知道,咳嗽、喷嚏、说话时,会产生飞沫,如果飞沫核中含有新冠病毒,在蛋白质壳膜这一“铠甲勇士”的保驾护航下,它就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活性。
气溶胶传播途径下,甚至是病毒携带者最温和的呼吸,也需要提防。这是因为,在呼吸时,肺部在做大量、长时间的雾化,而这雾化的颗粒极小。
并且,含有新冠病毒的飞沫核尺寸就在亚微米到微米之间,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很久,甚至还能借助空气中湍流的推波助澜,越飘越远。当我们吸入体内后,就有可能感染新冠肺炎。
但需要明确的是:气溶胶传播≠空气传播。我们需要重视这一传播途径,但不必恐慌。
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按照气溶胶的大小,把10微米以下的颗粒定义为“可被动吸入颗粒”,10~100微米之间的定义为“可主动吸入颗粒”。
打完喷嚏时:较大的唾沫和痰液(绿线)很快下落
较小的唾沫和痰液形成“云团”(红色),久久不散,可飘8m外
一般的气溶胶颗粒,通常多在10微米、50微米以上,在重力影响下,传播的广度受限,一般的医用口罩也能有效阻挡。而那些特别特别小的气溶胶颗粒,又会因为太轻了,随风飘散。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那些可以穿透呼吸道、到达肺泡腔的气溶胶颗粒,通常在5微米以下。
所以,不得不出行时,戴口罩真的很有必要。
还能去医院看牙吗?
如果朋友们在14天内,自己及亲密接触者有到过疫区、或者尚在隔离与医学观察期、自身伴有发热或接触过发热病人,应该先在家自我隔离、或者通过线上问诊等方式排除感染的因素,再去口腔就诊。
如果朋友们在14天内,自己及亲密接触者都没有特殊情况时,是可以去医院看牙的,但需要注意,目前有很多医院部分科室已停诊,如果需要前往最好提前电话联系,以免白跑一趟。
一方面,是因为新冠病毒的狡猾:潜伏期长达14天、潜伏期具有传染性、即使感染发病也可能不表现为发热等易觉察症状;
另一方面,更是因为口腔诊所的环境的高危险性:诊疗工具高速涡轮和超声洁牙机等会产生大量水雾、飞沫、气溶胶,诊疗时近距离面对患者口鼻,远小于社交安全距离,而空气流通较差的空间,也会延长飞沫在空中飘浮的生命周期。
既然如此,什么样的口腔疾病时需要并值得顶风而行的呢?
简单且直白地说:急症先行,轻症缓行。
如果仅仅是复诊时间到了、以前补的牙掉了但不疼等情况,可以跟医生联系改约时间,对朋友们、对医生们都是保护。毕竟已经到了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就不要凑热闹了吧。
但是,如果是口腔颌面部外伤骨折、口腔间隙感染、牙髓炎或根尖周炎急性发作等特殊情况,总不能任凭出血、感染继续发展,该及时解决的问题,哪怕是特殊时期,也不宜拖。
可我们并知道自身的牙齿问题是否紧急?牙齿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又担心去医院被感染,如果朋友们有这样的困惑,可以对照我们前些天推出的「无接触护牙指南」,先自查,不能解决时,再考虑线下就诊也不迟。
看牙时应该如何预防气溶胶传播?
01 出门前
确认自己没特殊情况,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毕竟会出入高危场所,最好能戴N95/KN95口罩或者医用外科口罩,如果这些都没有,一般的医用口罩也应该戴着,总之一句话,出门必须戴口罩。
另外,如果有条件打还应该带上保护眼睛的防护镜/防风镜/滑雪镜、避免接触感染源的手套、可能需要使用的免洗消毒液、一枚备用口罩等。
02 在路上
疫情之下,交通工具的选择也显得很重要了,建议就近原则,选择附近的医疗机构,走路就可以去,减少密闭空间下的暴露。当然,开车去也行。
如果是公共交通,记得尽可能保持安全距离、少摸少扶、不轻易用手摸眼睛、抠鼻子,乘公交时最好能开车窗,保持车内空气流通,减少飞沫在密闭空间下长期悬浮不散的可能性。
03 在医院
不通风的环境中,携带病毒的气溶胶会在空气中停留很久,比如有被感染的人乘坐电梯后,电梯里会存在携带病毒的气溶胶,加之,空气流通差,健康的人随后进入电梯,被感染的风险则会增加。所以,尽量避免乘坐电梯,走走楼梯吧,困在家里这么久了,趁这个时间锻炼一下。另外,如果去的是综合性医院,记得尽量绕开发热门诊喔。
如果医生们建议择期就诊,别固执,特殊时期,多听听专业人士的声音,总不会害了你。而要在医院进行治疗时,记得管住手,不要到处摸。摘下来的口罩如果不能很好地保存,诊疗结束后,最好能换一枚口罩戴(出门前的备用口罩正好派上了用场),但是,戴口罩之前,一定要洗手,使用手消、或者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好好洗手。
04 回家后
诊疗结束后,尽量少在外溜达,要知道,出门散个步就被感染的例子并不是没有。到家之后摘下口罩时,别碰口罩外表面,拉开带子直接摘下来,扔进单独的垃圾桶。
并且,换下外出的鞋,去洗个头洗个澡,外出时穿的衣服记得先消毒、再洗掉,而钥匙、手机这样的小物件,也不能放过,都要记得消毒。另外,到家后也要注意开窗通风,减少悬浮的气溶胶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气溶胶是可能随着空气流动的,所以需要特别注意根据气流方向开窗。如果家附近有确诊、疑似、隔离人员,这一点就该更注意。
还有什么措施能预防气溶胶传播?
关于这一点,上海的疫情防控发布会给到了7个建议,希望朋友们在日常中能做到「七个要」:
一要取消一切人员聚集活动,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来访;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 75% 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来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戴好口罩;
七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这些天,各地的疫情防控措施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口腔门诊开始暂停非急症项目,很多朋友们也不得不开启居家办公模式,但口腔问题却不会因疫情汹汹而迟来。
我们发现,很多朋友们会因突然面临牙疼、牙齿发炎等突发情况,而陷入既不敢出门,又不知如何自救的窘境,接下来,我们将将定期推送「无接触护牙指南」系列文,希望能一解朋友们的燃眉之急。
如果你也被牙齿问题困扰,希望寻求自救之法,欢迎在文末/后台留言告知我们喔,让我们一起,平稳度过疫情。
致敬每一位战疫伙伴
让我们少出门、不添乱
也让我们
把稀缺的医疗物资留给更急需的医疗领域吧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