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290万肿瘤患者免于死亡,美国是怎么做到的?我们该怎么做
世界癌症日-一个关乎癌症的日子,相信每位肿瘤患者也都期盼着,自己抗癌胜利的纪念日能早点到来。
那怎么做才能让肿瘤患者避免死亡,实现“涅槃重生”?这次,我们想从中美癌症统计报告中找找答案。
中美癌症死亡率的差异大吗?
大!
要评价一个国家癌症控制的如何,癌症死亡率的下降趋势绝对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准。
根据最新的中美癌症统计报告[1][2],美国2008-2017年癌症死亡率平均每年有1.5%的下降,2016-2017年度下降幅度迎来历史新高,达到2.2%;而中国近十多年来,癌症死亡率每年保持2.5%的增长。
一升一降之间,反映出的是中美在肿瘤预防、诊疗等方方面面的差距。
说明:由于关于癌症数据的统计会有延迟2-4年,美国2020年癌症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7年。中国2019年癌症统计报告的数据为2015年数据。
当然,美国的癌症控制水平不是“生来就强”的,自1930年美国有癌症统计以来,一直到1991年,美国的癌症死亡率都一直是上升的,1991年达到峰值后才开始下降。
1991年至2017年间,癌症总死亡率已经下降了29%,这意味着与持续峰值相比,帮助290多万癌症患者免于死亡。
图 1930-2015美国癌症死亡率总趋势
肺癌死亡率的下降贡献了最大的力量
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四种癌症死亡率的长期下降,是导致美国总体癌症死亡率连续26年下降的原因。
其中,肺癌死亡率的下降幅度最大,贡献了最大的力量:肺癌死亡率在男性中下降了51%(自1990年以来),在女性中下降了26%(自2002年以来)。
降低癌症死亡率,美国有哪些经验
经验一:控烟
美国肺癌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控烟。
美国从1964年开始倡导禁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禁烟运动,美国成人吸烟率由40%以上降低至12%。其成果在近20年才得到逐步的体现——肺癌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下降。
反观中国,烟草消耗量持续增加,吸烟依旧是一个很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对中国31个省市癌症风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虽然不同省份的主要致癌因素呈现明显的异质性,但唯独吸烟,在31个省市的男性中都排名第一[3]。
吸烟是人类癌症发生的最重要风险因素之一,无论男女,也无论年龄。
吸烟可增加的癌症风险,不仅包括肺癌,还包括口腔癌、食管癌、胃癌、直肠癌、膀胱癌等多种癌症。
不吸烟的人也可能因为二手烟、三手烟的存在,而增加患癌的风险。
戒烟不只是个人的事,整个社会都应该重视起来。如果中国能够将控烟贯彻起来,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必将改善。
但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有这样的决心呢?
经验二:治疗技术进步
更先进的治疗技术,包括更精准的手术、放疗手段、更好的诊断成像技术、更好的药物等,对于美国肺癌死亡率降低的贡献不可磨灭,同样在美国整体癌症死亡率下降的现实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追求更先进的治疗技术,也是不少中国人赴美就医的根本原因所在。
纵观美国最新癌症报告,我们发现黑色素瘤死亡率下降最为迅速。在2013-2017年间,黑色素瘤死亡率每年下降7%,而在2006-2010年期间仅下降了2%。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新疗法的问世,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Yervoy (ipilimumab)、Opdivo (nivolumab)、Keytruda (pembrolizumab),靶向疗法BRAF抑制剂Zelboraf(vemurafenib)等多种新药获批用于转移性黑色素瘤。
中国的药品研发、审批速度与国外存在差异,长期以来,一些国际已经上市的新药物中国患者用不到,因此催生了《我不是药神》这样的故事。点击链接《哪有什么药神,不过是奋力自救罢了》,再读这个故事。
不过近年来,国家加速对抗癌新药物的审批,对进口抗癌药实施零关税,国产抗癌新药频频上市,中国已经在实现“癌症治疗领域世界一流水平”努力前进。
我们依旧有很大进步空间。
写在最后
抗癌,是肿瘤患者一个人的奋力抗争,是一个家庭的携手共进,也是一个社会对其成员的责任。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涅槃重生”。
参考文献
[1]郑荣寿, 孙可欣, 张思维, et al. 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J]. 中华肿瘤杂志, 2019, 41(1):19-28.
[2]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 Cancer J Clin. Epub 2020 Jan 8. https://doi.org/10.3322/caac.21590.
[3]Chen W, Xia C, Zheng R, et al. Disparities by province, age, and sex in site-specific cancer burden attributable to 23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in China: 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J].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2019, 7(2): e257-e269.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