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攻坚 医管专家三大建言!

2020
02/05

+
分享
评论
健康界悦读
A-
A+

首先播报一下最新疫情数据:

截至2月5日14时26分(北京时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国(含港澳台)确诊24377例,疑似23260例,死亡492例,治愈951例。

在此,健康界图书向所有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致敬!向所有为战“疫”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打好这场防“疫”战,健康界图书快速连线多位大咖作者,请他们就防疫战疫的议题建言献策。本文整理出三大重点,希望能给医务人员以帮助!

重点一:避免交叉感染

在这场全国性的防“疫”战中,几乎所有的医院都参与其中。但对于防疫保障较弱、医疗资源不足的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来说,“压力大、条件差”是共同的难题。如果连院内交叉感染都不能有效避免,如何让疑似患者安心就诊?又如何战胜疫情?

“医院风险管理、危机管理需加强。”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郝宏恕强调,“风险管理四大措施为隔离、分散、转移与降低”。

医院具体应如何操作?宁波市第一医院的部分做法或许可做借鉴。

第一,把住入口关,体温异常者立即分流。在医院的各主要入口和每栋楼入口处,安排工作人员对所有进入医院的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发现体温超过37.5摄氏度再行复核,仍为异常者由专人陪同按规定路线转到发热门诊就诊。

第二,严控候诊区,防止人员二级聚集。为加强候诊区域的管控,医院党员组成的“医路跟党”志愿者大队全天候在各诊区巡回,负责监督“一人一诊室”,以及每位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和前来就诊的市民的自我防护。

第三,物理空间隔离,切断院内传播途径。医院采取“院中院模式”,将原来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改造成独立的发热门诊,与院内其它区域进行物理隔断,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型医院。

第四,多项措施并行,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全诊疗加速持续无假日模式,减少患者在院时间;开设云问诊平台,“小病小痛小疑问”不必上医院;成立一支经过专业培训的消毒队伍,密集式消毒,控制院内感染没有一处是盲区。

重点二:正确看待疫情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和防治过程中,医务人员压力巨大,尤其是身处一线的医务人员,很容易就会“心态爆炸”。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除了医院提供的心理辅导支持外,医务人员自身也应当“稳住”。作为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主力军,只有医务人员“稳住”,患者才能“不慌”,这场战“疫”才会稳赢!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指出:“在这场超级肺炎中,恐惧大于危害,心理危机十分严重!我认为最好的心理辅导是了解此次病毒感染的本质。”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王一方分享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也欢迎业界同仁批评指正。“大凡超级病毒降临都有突发性,人们对它很陌生,找不到防控的办法,就容易陷入恐慌。其实要抗击病毒是一件很难的事,我们只能逐渐适应它,因此,最重要的还不是特效药物,而是人类的免疫应答。从目前的疫情看,部分高危人群的死亡是宿命,无法完全阻挡,但整体上人类的免疫应答还是不错的,应该放宽心。人类从来都不怕肺炎,而是怕肺炎导致的无差别大量死亡(像鼠疫一样),这个情况不可能发生。哲学的观点是眼里不能只有病毒侵袭,还有免疫力适应与重建。一旦平衡,危机就渡过了。

所以,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既不能麻木,也不能过敏,更不能盲动。“每个人的理智是战胜它的法宝。”王一方强调。

不仅仅是医务人员,每一位患者,每一个普通人,都应保持理智,共同战“疫”。在这方面,王一方着重说了以下两点:

第一,对新型病毒的闯入不要慌张。外在抗争的效果是有限的,目前而言,一无疫苗(疫苗的研发周期赶不上病毒的变异周期),二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有接触史的人最好是居家观察,而不是蜂拥至医院,如果普通感冒、流感、疑似症状者都去医院,一方面医院难以应对,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只会因小失大。

第二,要相信人类的免疫应答能力。我们不能只盯着病毒,也要评估自身的免疫抗争能力,有医务人员感染后居家治疗就能疗愈的案例也证明关键在自身的免疫力。

北医三院薄世宁大夫《医学通识讲义》中有一个绝好的案例,证明病毒感染的个体差异性(或者叫特异性)。案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妻,毕业后分配在北京的同一家医院,他们是薄大夫最要好的同学。2003年,非典来了,妻子在急诊室感染了SARS,转到重症治疗室。在救护现场,为救妻子,她的丈夫(也就是薄大夫的男同学)实施了囗对口人工呼吸,结果是妻子不救,丈夫没有感染。

王一方说:“高感染率,低重症率、低死亡率是这次疫情的特点,自我管理(居家隔离与治疗)十分重要。要正视风险,但不能风声鹤吠。”

↑↑↑视频来源网络,王一方教授分享供参考学习

重点三: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

自2月3日起,各个医院已开始陆续接诊。据钟南山院士判断,目前仍未度过疫情暴发期。在这个特殊时期,面临防护物资的紧缺和人员的再次聚集,如何在大量接诊的过程中保障患者安全、加强感染防控管理是每个医院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肖明朝认为:“一方面我们会倡议市民尽量不来医院,另一方面,对于确实有就医需求的患者,必须保障他们得到应有的照护与服务,同时也必须注重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

他还指出:“我们以往一直在推动医院层面的患者安全,而这一次疫情让我们认识到,仅关注院内的患者安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从公共卫生的层面去倡导全周期、全社会的患者安全。国际患者安全目标中有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鼓励患者参与,而让公众参与到患者安全中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全民健康素养。提高全社会公民的健康素养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和途径!

以上三个重点都是我们在现阶段抗击疫情中正在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医务人员,希望每个人都能加以重视。

共同战疫,中国加油!!!

致谢:感谢《向航空业学管理》主译郝宏恕、《患者安全案例研究》主译肖明朝、《最好的告别》主编王一方等多位作者的配合与支持!感谢健康界“医路悦读”读书会合作单位宁波市第一医院的供稿支持!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医管,建言,攻坚,医院,医务人员,疫情,患者,王一方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