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推出《关于加强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将于2020年在全国启动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并在2022年形成较为完善的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此次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基于对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经验总结,同时结合了二级公立医院的定位与运营管理特点。其中一级指标体系延续使用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四个方面;二级指标共十项,相对三级医院考核减少资源效率、经济管理、信用建设、人才培养四个指标。
三级指标较三级医院减少了一半,共设有28个定量指标,一方面解决了在三级公立医院原有指标下完成难度较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指标更侧重于对二级公立医院收支运营结构合理化、费用控制等方面的考核,增强了指标对二级公立医院的适用性。另外,《通知》指出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重点工作,对不同类别二级公立医院设置不同指标和权重,这也使考核更具针对性和准确性。
考核在即,对标三级公立医院考核指标,一起来看下二级公立医院需要重点关注的指标有哪些?
一、医疗质量:强调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的考核
取消15项,保留9项,新增4项
在功能定位方面,三级公立医院的下转患者人次数指标更多是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引导,二级公立医院考核中取消了这一指标并减少对整体诊疗服务量的要求,重点加强对手术、微创的开展及质量的要求,侧重于医院服务能力的考核;在质量安全方面,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为二级公立医院的主要考核指标。
(注:标记“▲”指国家监测指标;在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标准列中,“——”指不含此项指标,“√”指与三级公立医院考核指标相同,具体文字内容即为该项指标与三级公立医院有差异,“*”指新增指标,下同。)
合理用药指标中,二级医院考核标准对处方和药品种类等方面没有明确要求,而是加入了对重点监控的药品收入占比、高值医用耗材采购金额占比以及集中采购药品金额占比三项指标的监控;在医疗服务方面,基于二级医院服务量低于三级医院的特点,其考核指标调整为平均住院日以及临床检验项目参加率与合格率的考核,提示二级公立医院在运营效率方面应重点加强。
二、运营效率:取消资源效率考核,重点监督收支增长与结构
取消7项,保留6项,调整3项、
在运营效率中,二级公立医院考核取消了原三级医院对资源效率、经济管理的要求,并未对门诊和住院进行单独考核,而是对医疗收入增幅、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医保基金占比、次均费用增幅等指标作了整体的考核,另外在收支结构方面,人员经费占比、万元收入能耗占比、医疗盈余率等指标也体现了考核标准中未对二级公立医院的具体收入或费用标准进行严格要求,而是重在体现收支结构合理化方面的考核。
三、可持续发展及满意度评价:降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要求,强调专科能力考核
取消5项,保留4项,调整2项
在人员结构方面,二级公立医院保留了对麻醉、儿科、重症等科室的医师占比以及医护比的指标考核;在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要求相对简单,仅监测人才培养经费投入占比及医务人员的专科能力,同时也减少了对科研项目的要求;患者与医务人员满意度方面二三级医院指标大致相同。
除上述考核指标外,《通知》还对按规定填写病例首页、统一使用疾病分类编码、手术操作编码等内容进行要求,以加强临床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和质控工作,确保绩效考核数据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另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还将拓展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信息系统功能,予以支持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形成数据质量追踪机制,持续提升绩效考核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数据来源:历年国家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近年来,二级公立医院数量在公立医院中占比持续上升,在2018年占比已超过50%,总量达到5908家,对于这一庞大体量的医院群体提出绩效考核指标,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医院一体化管理,进一步促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同时可提升二级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与效率,强化医院内部运营管理。另一方面由于二级公立医院数量过多,分布在全国各区县,考核标准的制定也会有所差异,在实施难度上也会增大。
《通知》针对绩效考核的组织实施规划进行了明确要求,如在2020年6月底前要求各省制定二级公立医院考核实施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以及做好总结宣传等,对于各地区有序开展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附: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试行)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