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管狭窄是什么病?有生命危险吗?
专家简介:鲁世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骨科主任、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胸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导致胸椎管的管腔变窄,使椎管里面的脊髓或神经受到压迫,继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相较于腰椎管狭窄症,胸椎管狭窄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
胸椎管狭窄最容易发生在下胸椎跟腰椎相连的部位,叫作胸腰段,具体说就是第10胸椎至第2腰椎(T10~L2)。第二个高发部位是上胸椎(T1~T4)。这个节段正位于从颈椎到胸椎的过渡区域,也比较容易发生胸椎管狭窄症。而中胸椎(T5~T8)最稳定,发生胸椎管狭窄症的几率低。
在导致胸椎管狭窄的致病因素中,黄韧带骨化和后纵韧带骨化是最常见的。黄韧带位于脊髓的后方;后纵韧带位于脊髓的前方。黄韧带骨化约占80%,后纵韧带骨化约占10%。最严重的情况是黄韧带骨化与后纵韧带骨化同时存在。
胸椎管狭窄影响的是脊髓或神经损伤平面以下的脊髓或神经功能。脊髓损伤平面以上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正常,该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功能消失或减退。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1、下肢麻木、发胀、痛觉及温度觉减弱,以及踩棉感,即“在平地上走路时感觉深一脚、浅一脚”,“脚底下没根”,导致步态很不稳定。
2、束带感和肋间神经痛:这些是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常见症状,束带感可以发生在胸部、腹部或大腿。肋间神经痛的具体表现是胸壁或腹壁的一侧或者两侧疼痛、麻木。
3、大小便功能障碍:这种症状可见于病情比较严重的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当胸椎管狭窄十分严重时,会让脊髓中神经传导束的信息上传、指令下传发生严重障碍,从而导致排尿无力、尿储留或者尿失禁等异常情况。
4、下肢无力:双腿无力、发僵、发沉,患者常主诉腿脚越来越不灵便、走不快且易摔跤。这种症状一旦出现,多数患者会进行性加重,从走路有些不稳,到需要拄单拐,再到需要拄双拐,再到无法行走,长期与轮椅为伴,最终发展到“截瘫”。截瘫是胸椎管狭窄症的最严重的危害,也是我们临床医生最关注、最重点解决的对象。
5、此外,胸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提高安全意识,防止意外受伤。穿防滑的鞋子,走路时控制速度并注意脚下,步态不稳时辅以手杖或助行器,浴室地面使用防滑垫等等,避免摔跤、跌倒等外伤。
胸椎管是容纳胸脊髓的一个管道,正常情况下脊髓的四周有1~2毫米的空隙,在外伤时脊髓可以在椎管内有一定的缓冲余地,可以避免发生脊髓损伤这一严重情况。当胸椎管狭窄时脊髓周围的储备空间会变小甚至完全没有了,此时再受到外伤时脊髓就失去了缓冲的余地,易于受到挤压或撞击而发生瘫痪,有时一个不太严重的外伤就可能导致瘫痪。
截至目前,国内外临床研究均证实:所有的保守治疗措施对胸椎管狭窄症无效,包括针灸、推拿、理疗、中药、西药在内的各种非手术疗法都对胸椎管狭窄症没有治疗作用,手术是针对胸椎管狭窄症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减压”,减压的过程,实际上是切除致压物或者将致压物从脊髓身上挪开的过程。手术的另一个常见内容就是针对椎间关节不稳定的“融合”,通常是在减压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节段的钉棒固定加上植骨融合,最终让固定融合范围内的脊椎骨长成一块,称为一个连续的整体,节段不稳定的问题也就永久性解决了。
胸椎管狭窄症术后的优良率为74%,有效率为93%,这是对包括躯干部感觉异常、下肢麻木、下肢无力及小便功能异常等在内的一个整体的恢复情况的评价,并且是在术后平均2年时才能达到的恢复水平。所以“彻底治愈”对于胸椎管狭窄症来讲是可能的,但并不容易实现。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