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欧洲互联网之父”因脑瘤去世,对抗脑瘤我们能做什么?
据外媒最新消息报道,1月8日,被公认为“欧洲互联网之父”的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彼得·柯斯坦(Peter Kirstein)于当地时间周三在伦敦的家中去世,享年86岁。柯斯坦的女儿萨拉·林恩·布莱克(Sara Lynn Black)证实,其父亲死于脑瘤。
近年来,频繁有名人被曝出罹患脑瘤或因脑瘤去世,比如2018年3月因脑干胶质瘤去世的台湾作家李敖、 2018年8月身患胶质母细胞瘤(4级胶质瘤)的共和党重量级代表、美国政坛“符号性人物”麦凯恩离世。此前,美国副总统乔拜登的儿子博比登也是被这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脑瘤夺去了生命。
最新全球脑瘤统计:中国发病及死亡人数均居第一
据柳叶刀子刊《神经病学》(Neurology)研究文章显示,全球最大规模脑肿瘤统计发现,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发病及死亡人数双双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按死亡率顺序排位,恶性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54岁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目前,针对胶质母细胞瘤和脑胶质瘤的标准治疗方式,仍然是以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但患者复发率接近100%,四级脑胶质瘤5年生存率仍仅在10%左右。
当前,以脑胶质瘤为代表的脑瘤也是我国癌症攻坚战中最难攻克的癌种之一。脑胶质瘤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脑肿瘤,发病率约占颅内肿瘤的45%左右。在中国,每10万人中就有5-8个人会得胶质瘤,其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每年死亡人数达3万人。
20年间,脑瘤治疗有了重大进步
世界医疗水平日新月异,自21世纪以来,脑瘤治疗的方法也越来越多,病人的术后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有了飞跃式的提高。
对于胶质瘤等脑瘤的治疗目前主要以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目前影像学技术快速发展,术中神经导航、超声导航、电生理监测等为手术的精准切除提供了保证,此外,目前恶性胶质瘤讲究多学科合作模式,这些无疑为胶质瘤患者提供更多的保障。
脑瘤治疗方法的选择
1、首选及一线治疗方案——手术(Surgery):根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NCCN)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治疗规范以及世界各国的治疗规范和临床实践,手术仍然是胶质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及一线治疗方案。手术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期,并获得足够肿瘤标本用以明确病理学诊断和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手术治疗原则是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而常规神经导航、功能神经导航、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中MRI实时影像等新技术有助于实现最大范围安全切除肿瘤。
虽然脑瘤手术因在血管、神经密布的大脑深处动刀十分错综复杂,一直以来是神经外科的极大挑战,但仍有不少神外专家仍敢于直面挑战,擅于用柳叶刀在大脑内精准摘除病变,且以安全及高切除率的脑瘤手术著称。INC国际神经外科医生集团旗下世界神经外科顾问团的法国SebastienFroelich教授、加拿大James T. Rutka教授、德国巴特朗菲教授、美国William Couldwell教授等世界顶级神经外科专家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2.二线治疗方案——放疗(Radiation):通常在胶质瘤手术后进行,一般针对3岁以上的WHO II级到WHO IV级胶质瘤患者。放疗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延长患者生存期,常规分割外照射是脑胶质瘤放疗的标准治疗。
3.辅助治疗方案——化疗(Chemotherapy):使用药物杀死肿瘤细胞。化疗药物可以以丸剂形式(口服)服用或注入静脉(静脉注射)化学疗法通常与放射疗法联合用于治疗神经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GBM)术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MZ)同步并辅助化疗,已成为成人新诊断GBM的标准治疗方案。
4.其他新疗法:国际上对于脑胶质瘤又有了新的疗法的加入电场疗法,以及精准的治疗技术的支持,此外、靶向治疗、免疫疗法、各种关于高级别胶质瘤的临床试验等正在取得诸多新的突破。
具体选择何种方法,一般医生会根据病人个体的身心状况,肿瘤的位置、分期及类型去选择对病人最佳的治疗方法,多种方案并用的综合治疗十分必要。
对抗脑瘤我们能做什么?
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越早发现脑瘤的出现,及时介入治疗,控制肿瘤转移、扩散的效果就越好,这就要求大家在平时要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一旦发现有异常现象,就应该尽快到医院检查。
2.选择尽可能全切的手术:手术病理活检可以明确病理分型,术后病理乃至分子及基因分型是诊断的“金标准”。对于大多数良性脑瘤而言,首次安全、无损伤的全切手术可达到最大程度的治愈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后期放化疗,及其放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对于高级别胶质瘤而言,最大程度的肿瘤切除手术则是减少肿瘤复发、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3.寻找多学科协作力求达到最优治疗:脑瘤治疗特别是脑胶质瘤需要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科、放射治疗科、神经肿瘤科、病理科和神经康复科等多学科合作,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优化和规范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大治疗效益。为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综合治疗,医师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复查,兼顾考虑患者的日常生活、社会和家庭活动、营养支持、疼痛控制、康复治疗和心理调控等诸多问题。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