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地探访 | 除了大三甲医院,其实还有选择……
记者:武多先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在来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以下称北京儿童医院)的4天里,作为一名《健康县域传媒》的记者,感触最深的便是等待 。
挂号等、就诊等、取药从窗口排到楼梯口的等,连取到儿童输液排队的纸条上,都写着:输液排号为931,您前面还有112位等候者,以及有些拥挤的输液大厅。据了解,“约床”的人也是一长排,但即使约上了床位,家长一般也不能陪床。
北京儿童医院输液大厅
等到时钟转到晚上10点半。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的自助挂号机前,两排长长的家长队伍,从室内排到了室外 。
有的人玩手机,有的人在哄哭闹的小孩,有的人正推着婴儿车,有的人等了太久,便与一旁的人闲聊着,“在大医院看病,挂明天的号,夜里12点容易挂上”。
夜里12点左右,有位家长实在太困,“逮”着个座位睡着了,没有一个关注他睡了多久,直到他从椅子上摔倒在地。恰巧护士路过,赶忙前去扶,发现中年男子如同死了一般的躺着。
“我去喊医生来!”护士紧张的向急诊跑去,这时又走来一位身着黑色外套的男子,听到护士的声音又原路折回,蹲下给这位中年男子把脉,紧接着就使劲拍打他。这样的动作持续了大约十几秒,才终于听到躺在地的中年男子咳了一声。
“没事了。”黑色外套的男子,冲着周围的人说着。至此,夜里排队挂号,又恢复了常态,重现了嘈杂和等待,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有数据显示,作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的北京儿童医院,日均门(急)诊量一度高达8000余人次,外地患儿占到60%以上 。这些来往的人们,做好了心理准备,也还得接受体力消耗。
即便如此,患儿们真的等的起吗?或者说,他们真的有必要等吗?答案至少是大多数患儿,没有必要 。
但,在患者“扎堆”大医院的临床学科中,为何儿科尤为严重?
除了城市大三甲医院,其实还有的选……
我国儿科发展仍然荆棘遍布。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儿科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现状更是雪上加霜,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
2016年12月,《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中就提到,当前中国儿科医生总数仅为10万人左右,平均一名医生要服务2000名儿童。
不仅如此,儿科医生缺口不但没填补上,反而还在不断扩大。2014年到2016年,3年时间,儿科医生流失14310人,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儿科的现状是新增医生人数锐减,科室连人都招不满的同时,儿科医生也在逐渐离开这个行业。
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院长李松也提道,“儿科建设最难的地方就是招人难,儿科方面的研究生实在是太少了,本科生愿意干儿科的也不多。主要原因不仅仅是风险比较大,挣得还少 ”。
《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2018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中儿童医院总计129所,包含城市100所,农村29所 ,在儿童专科医院较少的情况下,医疗资源还相对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大城市。
《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
但并不是只有在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省份才能看上大专家,拿北京儿童医院来说,自2013年开始搭建儿科专科医联体,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全国儿科四级医疗服务体系,成员单位辐射24个省份,近1800家。这意味着,很多村民、乡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专家。
而县级医院一般作为当地最好的医院,在“强基层”的号角下,也更加重视专科的发展,儿科便是其一。这为患儿和家属发出了重要的信号,除了城市大三甲医院,其实还有的选,有的病在县级医院就看得了。而且,不止儿科。
对于大多数患儿,县级医院完全“接得住”
医疗资源下沉属国家大政方针,当县级医院承担了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重任,当医疗卫生行业生态化,患者就医幸福感就会提升。
“其实患儿多的时候,也是有季节性的,冬季是流感高发期,但从疾病上看,还是常见病占得多,很多病在县级医院就能治的,不需要跑到外地看。”李松这样说。
山东省曹县人民医院院长李松
曹县人民医院所在县域拥有170万人口,医院是县域内最好的综合性医院。据李松介绍,医院的儿科建科比较早,并设有儿科病床135张,就最近伴随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医院儿科门诊量与住院人数均增高,住院方面通过加床的方式,已安排近200名患儿。但排除流感高发的冬季,医院儿科床位使用率基本维持在95%及以上。换句话说,类似曹县人民医院这样的县级医院,完全有能力、有实力“接得住”很多患儿。
“对家长们来说, 孩子生病很着急,然后一生病就往大医院跑。”为改变这一现状,曹县人民医院通过改变管理模式,引导儿科医生提升处理急危重症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另外在保障医生待遇的情况下,带动医生把不需要向上转诊的患儿留在本院、留在社区。
医院新生儿监护病房
“现在国内看病是一种无序状态,浪费医疗资源,加重医保支出压力,也增加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这一点都不划算。”李松说,在儿科专业医生比较缺乏的当下,更当重视提升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以及重视区域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分级诊疗,才能逐步实现“90%的患者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对此,李松还介绍了该院儿科的未来规划,“我们准备发展一些儿科的亚专业,比如呼吸、消化、神经、血液等,增强儿科的服务能力;把好分级诊疗的‘关’,能在卫生院、社区解决的疾病,不要收到县医院;引进更多的儿科医生,有人才能强科。我们还计划建一个儿童医学中心,努力为县里患儿提供一个更专业的治疗中心”。
有人说,对一个家庭而言,孩子代表希望,可一生病,家长就容易带着孩子四处辗转。近些年来,基层医疗水平已有巨大提升,对很多患儿来说,身边的治疗或许就是最好的。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